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何紹佳 著書 古陶瓷的收藏之路..2017更新

紹佳 (英國著書) 古陶瓷的收藏之路... 2017 更新

內地网頁: 
http://blog.artron.net/space-998108-do-blog-id-1439042.html

何紹佳作品:

1. 微風下的回憶

古陶瓷的收藏與精藏

草稿製作, 更新之中.....

     作者僅希望透過這書將自己的寶貴經驗無地和免費的去和各位藏友分享, 內裡主要是提供大量的實戰經驗, 並歡迎網上原文轉載回饋社會. 作者才疏學淺, 而面對著博大艱深的數仟年中華文化, 永遠感覺到自己就是一個小學生一樣. 行文中如有錯漏請多加賜教. 

      對於有些網上讀者很希望和作者能進一步交流心德, 作者感到非常榮幸. 如蒙不棄, 請將本人的微訊資料加在閣下的電話之上, 以便日後大家可交流心德.  但至於有些讀者希望能拜作者為師的, 其實作者愧不敢當. 由於作者的古瓷知識只來自個人的收藏實戰經驗自知並不廣博, 相對於中國過往數仟年的複雜文化, 作者還是在努力學習之中希望將來能各位古瓷收藏家們多多學習、互相研究把中國的古瓷文化能進一步的去承傳和發揚光大.

作者: 

何紹佳    Owen sk Ho

工商管理碩士
MBA  
英商業學會會員
英商業學會認可專業管理人
自由寫作人
古瓷收藏家
電機/電子工程設計員

聯絡資料:
whatsapp.、 wechat 和 手提 44-7900027948 
                                              
QQ通訊 : 

藏品割愛出讓與交換:

      報章原文摘要: 古瓷收藏家- 何先生年輕的時候是一位電子工程師, 後來營商. 小時候, 他的爺爺是一位靠著買賣舊貨物營生的小販子. 家裡有很多古物, 他經常取來把玩, 日積月累, 受到這樣的薰陶而慢慢地成為了一位收藏家. 

      退休之後,  他除了寫作之外, 更享受將多年收集回來的古瓷器去研究、整理和分類. 為了進一步確定收藏品的真偽, 他毅然挑選了數十件古瓷器去作科學鑑定.  

       結果, 其中有十多件藏品, 例如: 宋代官窯、汝窯、元明青花、清代粉彩瓷都被鑑定了為真品. 更使他喜出望外的是: 一件有清乾隆皇帝後加御題金字的宋代官窯, 已被証實了是一件稀世珍寶, 這真是令他開心不已. 
註: 早期只是單獨使用拉曼光譜儀和古瓷片的羥基數據來作鑑定方法, 總共測試 96件瓷器, 有 13件能通過, 但這方法仍不太成熟, 因有些仿瓷加入了一些 "鋯" . 據說: 這會羥基破解雖然仍未發現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負責的鑑定公司只好增加了一台 X-螢光成分析儀的設備去作互補不足 (究竟現代物質是否真的能直接還是間接地去影響到羥基的準確度, 這點我們還是要有更廣泛的數據才能去確定和支持這些說法, 但能綜合更多的科鑑方法, 相信這會令人對於古瓷的鑑定結果更有信心). 


收藏入門與進階: 

      少時候, 生活環境欠佳. 但也喜歡收藏一些門券、車票、書刊、郵票和首日封等. 到了出外謀生之後, 便開始有能力, 買入一些平價的瓷器. 但那時的資訊並不發達. 只有看看報章、書刊的簡介和聽聽朋友們的意見, 便胡亂購買, 所以藏品一大堆, 也難以去分辨真假. 可以說是一名雜物收藏家罷了! 
     
      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磨練, 我也漸漸地明白到, 自已一定要蛻變, 去成為一個精藏家的道理. 雖然現在還有一些收藏家協會, 仍硬性規定入會的收藏家, 要擁有一百件以上到代的藏品, 才可成為會員. 不過, 我還是喜歡以自已的愛好來去收藏一些遠古精瓷.  
     
      在香港早年的收藏日子裡, 我大多愛在中、上環和摩囉廟街一帶裡淘寶.  後來移民到了英國之後才發覺這裡的真品更多和種類更加豐富. 由於很多英國新一代的年青人對中國古瓷認識不深, 往往都會將先人在中國搶奪和搜購回來的很多非常珍貴、或甚至是國寶級的珍瓷器賤價而沽. 以前我在這裡很容易便能找到很多珍瓷, 例如: 孔雀藍元清花罐、擁正粉彩蝴蝶碗、明代青花手執壺和宋代汝窯、等等. 

      曾經有一次, 我更只用了二十英鎊便購買了一個光緒年仿製乾隆製造的一個大魚缸, 折合港幣只是二佰四十元而已. 不過隨著中國的開放政策, 最近的十年中, 也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尋寶人仕. 在各大的拍賣會裡、露天車尾葙舊物銷售場和各類的古玩店裡都充滿了滿懷希望而來的中國人. 現在相反地, 要找一件高仿品也難. 而且叫價非常高昂, 這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這瓷缸, 雖然它的底款寫著大清乾隆年製, 但由於 "製" 字是三屮式樣、底胎粗,  而紅釉偏平、黃色大底釉和綠釉都有自然開片和畫工非常精緻, 所以我已能判定它合乎清朝光緒年之間的呈式 (呈現模式), 它是一件古瓷缸.) 註: 黃底釉, 應是宮庭用品 (黃底最貴, 紅底次之)

(更有好友- 女畫家 "陳慕芬"小姐在英國的 "達靈頓 Darlington" 省, 只用了俱俱十幾鎊便意外地, 買到了一把 "齊白石畫", 門人"王洋" 提字的扇, 算是檢了一個大漏.) 

 (女畫家: 陳慕芬小姐)
      
      在過去來說: 我們都只是以目鑑和經驗法去搜尋藏品, 但可惜近年仿品都已經遍佈世界各地, 而且仿造力甚強, 不易分. 幸好, 現在也有了多種科學鑑定, 我們入門的方式亦已大不相同了. 正如我們買玉器, 可以要求有 A玉的証明書. 買貴重的古瓷器亦可要求先做科鑑去保障利益.  

      要成為一位世界頂尖的中國古瓷收藏家, 除了你要有錢之外, 還須要有緣分和耐性. 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小小的收藏者來說, 就是只可以做一個檢漏者. 要收藏到頂級的藏品, 你必須要對各種古瓷都要瞭如指掌. 熟記它們的特質. 例如: 在中國宋代的五大名瓷裡面, 即是:_ ( 1.) 汝窯、(2.) 官窯、(3.) 哥窯、(4.) 鈞窯、(5.) 定窯. 而這5種名瓷都有它們的歷史故事、價值和令人響往之處. 尤其是5大名窯為首的汝官窯, 它更加是古代瓷器製造的頂峰之作. 

      在這些古瓷器裡, 當然在它們的收藏價值之上, 會有很大的差別. 衡量它們的價值是在其: 歷史、稀有、文學、藝術、投資、 宗教、甚至是個人或民族感情上的偏好性等等. 在我來說, 我首選比較喜歡在文藝特式、投資和個人偏好之上, 例如: 一些瓷器的釉面之上擁有文字、圖畫、紋飾和雕刻的, 而有高投資價值的便更好了. 

      一直以來, 我都喜歡收藏汝窯、官窯、哥窯、鈞窯、樞府釉、元青花、元代的孔雀藍/綠釉、清代粉彩瓷、等等.  每次當我將它們拿在手裡或抱在胸前的時候, 真有點兒不其然地, 陶醉在不同朝代之歷史和文化藝術的洪流之中. 

       想想以前的雍正及乾隆皇帝, 對汝瓷的痴迷和執著; 宋徽宗皇帝, 長期用數千兵馬註守著的汝窯. 傾盡幾乎全國三份之一的資源去精研開發這些工藝. 也令後世的博物館和收藏家引以傲的汝瓷, 它雖然沒有如萬里長城那麼宏偉、也沒有西藏- 拉薩布達拉宮那麼巍峨. 但它有著一種歷史上無法磨滅的一種情懷. 就如古人所說: 家財萬金, 也不及一片汝瓷. 打趣點說: 我今生雖然不能成為一國之君, 但我卻能擁有到他們用畢生的心血去創做的那些汝瓷, 這是何等的令人安慰的呢! 

( 筆者的宋代汝窯瓷片)

傳說中的古瓷: 

       柴瓷和秘色瓷:  由於以前通訊不發達, 更沒有科鑑、錯誤的理解和誤判, 沒法証明秘色瓷和柴瓷的真偽. 以至歷代帝皇都遍尋不獲. 所以宋朝的大名瓷裡, 並沒有把它們放入裡面. 

     柴窯瓷, 其實就是五代的後周, 周世宋皇帝- 柴榮, 曾御定了柴瓷為:  所謂: 雨過天青雲破處, 這般顏色作將來, 以此象徵未來的國運, 會如雨過天青. 當仍未出現過它的成品時. 過去, 我們都只可說它是一個傳說. 但也有人說: 晚期汝瓷的天青色及其好薄的型制就是參照這樣去做的. 

    公元 907年開始是中國歷史上的 “五代十國” 時期. 至公元 954年, 後周- 周世宗柴荣即位於亂世之中. 剛剛即位, 北漢和遼兵即来進攻, 柴荣親征. 經過連場血戰才將北漢和遼兵擊退, 稳固了其政權之後,柴荣即開始攻打南唐. 三年苦戰, 才奪得南唐的長江以北的所有州縣. 迫南唐求和, 上表稱臣. 公元 959年, 周世宗- 柴荣在攻遼時候病死.

      柴窯就是以柴榮的姓氏去銘名的, 是一個著名的御窯, 窯址據說: 位於鄭州. 其實柴窯並非是製造觀賞的瓷器. 它是一個軍窯, 所生產的軍需瓷器又輕又薄, 作用是減低重量, 使行軍快速方便. 當晚唐時期,河北保定一帶軍伐作亂, 柴榮把所有位於保定的易定節度使軍隊撥歸自己的嫡係. 南征北戰, 攻無不克. 

      因此, 後其發現有些瓷片也印有易定的名號, 但瓷片並非天青釉色, 可能天青釉色在當時仍未能製造成功.  柴榮在位只有六年. 柴瓷生產了大約有二十年左右. 不過它多是在戰場之中使用的, 又因它易碎, 所以幾乎全都不能完整保全下來.

      本人真是非常幸運地, 曾看過朋友的一楨已經被科學鑑定了, 為真品的 ( 黃色 ) 柴窯照片. 但它和古書中記載的柴窯瓷, 就只是顏色方便略有不同,  註: 古書中記載的柴瓷是薄如紙、青如天、明如鏡、聲如磬, 杯胎的底部是黃色的.  而秘色瓷在發現之前, 更加是令人撲朔迷離, 全不知是何種瓷器.  

古瓷的鑑定: 

 (1). 傳統的目鑑方法:_

       傳統的目鑑方法, 它的好處是能夠分析到: 包槳、花紋、圖案、風格、釉色、印跡、落款、氣泡、微觀、土沁等配搭. 目鑑的好處還有很多. 例如: 在購買古瓷器時, 粗略的也可用來評定古瓷的年代和真偽, 尤其方便. 而在古瓷的評估價值方面更是主要的方法之一. 例如: 同是類似的一件真品古瓷器, 如是傳世孤品、量少罕有、帝皇御題和御製年號等式樣的瓷器可價值連城, 而貢瓷、官窯瓷和民間精品也價值甚高、 但普通民仿和民窯瓷器的價值則相差甚遠. 這方法是科鑑難以取代的.  

     不過目鑑方法, 最大的缺點是人為的偏見、欺騙性的專家效應、知識不足、主觀、 傳統的誤導、 疏忽、遺漏、不能透視瓷土的理機、要同類物才能去比較、難準確鑑定彽溫燒瓷. ( 因古代瓷器的燒製, 並沒有使用摧化劑. 所以一定要以 1,000 – 1,350度攝氏去燒製才可令瓷土瓷化. ) 由於現代的仿偽能力高強, 這傳統方法已不能單獨應對了.





為死泡或破泡, 式才對; 如開片上是新泡, 必定是人工開片的瓷.


些法缺點極多, 一般連頂級專家都只能分別瓷片是新與舊. 對於年代鑑証

( 使用一個便攜式 100-200倍的顯微鏡作目測示範. 但此方法只能分辨到瓷片的新舊. 對於年代則是無法準確測定. 有時候, 由於仿品像真度高. 就算連頂級專家也無法能分
出來. 也曾經有一位所謂專家, 用純目測去檢定四件真瓷器和兩件偽品, 結果是六件的瓷器都錯判為清仿. 所以單純以目鑑去操作鑑定, 結果就是嚴重誤判, 而且錯判率竟然可高達 100%. )  

 (2).常用科學鑑証方法:_ 

      熱釋光 (Thermoluminescence 簡稱 TL): 熱釋光測年法的適應範圍很廣, 它為一種物理現象. 它是因晶體受到輻射作用後積蓄起來的能量. 在熱加速的過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去釋年代, 可對古陶作真偽的鑑定. 但, 需要對古瓷作破損性的取樣. 

香港中文大學熱釋光實驗室
http://www.clinkrd.com/history.html

英國牛津鑑定公司
(國際認可- ISO 2000 認)
http://www.oxfordauthentication.com/

( 以上兩所鑑定中心是現今最權威的熱釋光鑑定機構 )

      碳十四測年法又稱為放射同位素斷代法: 可測範圍 1,000 - 40,000年內的考古物. 對祥物要求不嚴格, 適合於遠古骨頭、木具和一些有機遺留物的檢測. 但, 因瓷器不含碳, 所以不能應用.

      X-射線螢光分析法: 它是一種無損的方法, 它一次性可將樣品中的所有元素都鑑別出來, 以用來和真品的成去作比較. 但, 如果做仿者能將所有的成和真品做到一致. 這便有機會出現誤判的現象. 儘管古瓷釉多是天然物質與現代釉的成不同, 新瓷器也很難做到如古瓷的表面一樣每點的成不盡相同. 但事實上, 這方法也曾出現過誤判. 所以仍不能夠做到絕對精確無誤. 它只能對瓷器的成分, 作一個詳細而深入的探討.

(X- 射頻螢光礦物成分析槍)

       羥基鑑定法: 它是一種透過瓷器在古時候, 曾經因高溫燃燒製作後, 完全釋出了水份子. 而再經過百年之後. 瓷面慢慢吸收水份而型成了一層羥基薄膜, 我們只要透過檢測古瓷的羥基量多少, 便能確定瓷器是一件有年代的古瓷. 由於這方法是無損性取樣, 直接快速檢測, 所以漸受市場歡迎.

科鑑視頻資訊: 


香港最為人認識的鑑定機構:

香港中文大學熱釋光實驗室
方法- 三角型切割式 (破損性) 熱釋光檢定.
國際認可- 

梁寶鎏鑒定中心
方法- 鑽孔式 (破損性) 熱釋光檢定.
國際認可無 (曾獲過 ISO 2000 認証) 

皇朝遺珍古陶瓷鑑定有限公司

方法- (非破損性) 拉曼光譜儀 + X-螢光分析儀的檢定.
(中國科學院數據資科校對.)
國際認可-  ( ISO 9001) 暫時是全世界取到古陶瓷最高級多重綜合性鑑的級別.

(其實中國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非常知名. 也有用物質分析方法. 但, 可惜它是要以破損性取樣去作化學檢測.)

目鑑的結合測定:

     羥基 和 X-螢光成分析 是一個互補長短的最佳配搭測定方法, 它們的好處是: 樣品無損, 如果被檢測的物品能與數據庫資料吻合, 它們便能快速而準確的測定到瓷器的真確年代, 也許它們是未來十年內, 沒有另一些更好方法可以將這個組合地位取代

      而單獨性用 羥基檢定的缺點是: 無法從瓷器的特徵方面去判定到瓷器的價值和出處. 對一些仿古瓷秞混入了超過自然份量的現代微量做假金屬元素, 例如: 鉛 、鋯、鋇、鍶和鋅等, 都可能會出現羥基的誤判.  另外, 表面含有重金屬的瓷器, 它也無法可作穿透性的檢測. 

(例如: 氧化鋯, 是在四十年前發明的人做鑽石, 將它用於仿古品之中, 可以令瓷泥胎柸在燒製之時不易變型、索做現代物品的外觀如同古瓷暗啞的光度和它或可會影響羥基的檢測, 不過這仍是一種推測, 至今眾說紛云.

    亦有人提出用X-螢光成分分析只能對表面沒有土沁和包漿的古瓷作出準確判定. 如能在實質上的大量檢測後, 才可以確定現代物質對羥基檢測的影響, 否則有羥基的瓷器仍可相信為真古瓷.

      由於有些瓷器的埋藏地理環境和瓷器本質的滲水量亦會應響其羥基而令其並非一致, 甚至有些在唐朝之前的瓷器更只是半陶瓷性質, 其實用羥基方法去判定真正的年代也是要用同等數據成分的瓷片去作比較才可, 不能盲目去作判定. 由於瓷片的來源鑑定不易, 所以這也便做成了市場上非常大的爭議. 現在有更多的專家和學者都已認同: 如瓷面有成熟的羥基, 它都已能証明該瓷器有一佰年以上的歷史. 

      在真實的情況下, 除非你硬性要獲得一紙拉曼羥基証明書, 其實古瓷有自然的釉面破氣泡和深層而出的開片, 都已能判定它為一件古瓷. 如果能再有 X-螢光成儀器去分析它沒有現代物質, 這便已明確地証實了它是一件珍品. 

如能標準化、規劃化並立項目鑑作為 "法政- 科鑑古瓷基礎" 則更能加快市場步入正軌.

      熱釋光和羥基的鑑定, 除了可較為容易用來獲取 ISO 9001 或 ISO 2000 國際公認的証書而令藏家更安心之外, 其實這檢測 對一些資深的藏家來說, 這也可說是可有可無.  另外, 在測檢時, 有些真品亦會因受現代環境的污染而無法通過 X-螢光成分析儀 之微量金屬元素的測定, 強烈的陽光之下, 長時間的暴曬過, 又有一些曾經過火葯高溫爆破過而盜墓得來的古瓷, 它們都可能會因此而失去羥基和熱釋的光亮. 這時還是要使用傳統的目鑑去測量它們好了. 

所以科鑑再加上目鑑, 也許還是現在和未來最可靠的方法呢!  

      
      測檢中, 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 市場上有一種叫 "新瓶舊底" 的半真仿瓷連接法. 因此, 便有必要對整個瓷器進行多方位的檢測, 才能確定瓷品的真偽. 



 ( 新瓷加上舊底的假古董, 熱釋光方法: 是無法去作多點抽樣來去鑑定它們的真偽的 )   

     新瓷加上舊底, 這對於要作破損性去取樣的熱釋光方法則有很大的問題; 但使用拉曼光譜儀和 X-螢光分析儀的檢測法, 則可隨時檢取數十個點去作分析. 所以這無怪賣那些仿瓷器和一些不到位之目鑑師們, 對這種新羥基和X-螢光分析科學鑑定技術, 恨之入骨, 並聯手杯葛. 有甚者, 更不肯承認它們的地位. 由於這樣, 也令到這門的從業員們十分之無奈. 

鑑定古瓷的心德: 

     在本人多年收藏的經驗裡, 買到假仿真是多不數了. 不過, 基於多願意用心研習, 能從錯誤變成了自已寶貴之經驗. 現誠意地把過往的經驗和各方藏友們分享一下

     首先我們要明白多一點仿古的歷史, 其實在歷代的民窯之中, 除了有少數刻意的去仿製汝、鈞窯和定窯瓷器之外. 一般在明末之前的仿製官窯瓷器並不多見. 尤其是在仿做底款方面, 大多在正德年間才有開始仿製宣德底款. 當時模仿的字體並不工整, 容易分辨, 而在永樂年之前並未有底款的記載.  直至清末及八十年代之初期, 就算仿品的底款寫得如何近似, 但大多也並非使用當年的青釉來去書寫燒製的. 

      而到十年代後期之"後加款底", 釉色更多是用藍染料去配製. 這些, 我們也容易使用現代的 X-螢光成分析方法去分它們的釉色, 使它們無所遁形, 歷史上仿古做假的風氣除了現在之外, 最盛行的時期便是民初的期間所以如檢測到古瓷釉面之上有幾佰年才能形成的自然破泡, 那麼便應能減低買到仿瓷的機會.

        仿品的分析: 如果你有一件古瓷, 它能成功的通過到代科鑑檢測. 而它表面的畫工或雕刻製作非常精美和細緻, 甚至比那時同期的製作水平更高, 就算它沒有底款, 那就絕非仿品, 不是無款官窯也是當年的精品寶塊. 原因就是仿品的動機是為了去賺錢, 仿偽者是絕對不會用超過市場價值的工本方式去仿偽一件東西. 

      就如筆者的一件宋朝墨洗一樣. 在古時候燒製瓷器的爐火溫度並不如現代電爐那麼均勻. 古瓷多出現縮釉現象. 但沒有縮釉並不代表它必是仿品, 它只是萬中無一的精品而已. 如果我們鑑瓷能力不足, 便會錯失檢漏機會. 在未將這宋汝瓷送去作詳細科鑑之前, 十個專家有九個都不相信這是宋代真寶. 

      原因是在瓷底和瓷都有非常精緻的雕刻, 給人的感覺實在太過完美. 筆者當日看懂了這是人手的刻工. 如此精工, 非要專人去刻一年以上不可. 至今亦有一些不到位的鑑師認為是現代電腦雕刻. 他們錯失良機, 主因對古代雕刻並不認識. 亦對電腦雕刻一知半解. 


     

      更有些不到位的所謂專家常常拾人牙穢, 說你的東西這樣不對、 那樣不對, 真東西自己會說話, 不用科鑑、也不信任何証書. 彷彿他就是地位超然的高人, 世間就只有他是唯一的一位專家一樣. 如不懂的會被他自我神化了的型象而肅然起敬, 對他非常敬畏. 但懂心理學的, 便會心內發笑, 暗知他也是徒負虛名. 

      以前筆者更接觸過一位古瓷專家商人. 他說: 已到過全世界的主要博物館裡看過, 他們有的館藏都不到代, 大部份更加是假的. 只有日本京都物館裡有一件元青花瓷碟是真品, 因為與家中收藏的那件相同如喜歡可以即時取來出讓, 還說: 古瓷最值錢的是真、精和新. 大部份古瓷看來都是非常新, 但是卻又件件都是精品, 比博物館的更多更完美無瑕

      筆者見過以上所謂專家販商很多. 但真正能懂目鑑的, 至今卻只有幾位而已, 百份之九十都是不知所謂.

     如這是一件明代時候的後仿品, 做得如此精細, 在那時候的市場價值卻又不會有任何賺錢的機會. 既然沒有了動機, 就不會有人去仿效. 但普通瓷器的素杯數量較多, 容易用來做後卦彩和雕刻者則當別論, 因製作數量多. 這樣便可賺頭蝕尾. 但珍貴瓷器多是孤品, 除了皇室之外, 民間是絕對不會用來作後加工處理的. 再者你能看懂在雕刻上的年代已久的包槳和歲月的舊痕. 放開個人的偏見, 那你才能成功做一位到位的檢漏專家.

      翻開塵封的歲月, 我們都可以在一些民初的仿造資料之中找到端. 在清末民初之時, 有一些來自江西景德鎮的高手. 例如: 詹遠廣和詹興祥等. 詹遠廣是一位全能的仿造高手, 他可以在乾隆時代的素杯之上作後卦彩的加工. 在當時因沒有科鑑, 根本無從辨認. 再者, 他能書善畫、精於配色、填彩和焙燒等, 他堪稱一絕. 而且每件作品, 他都非常精工的去做, 一般需時半年以上, 他處理過的作品維肖維妙. 即使是當年古瓷專家亦找不到一點瑕疵. 他主要是跟 "榮興祥" 和 "延清堂" 官瓷

      但由於他手藝極高, 所以索價並不便宜. 就以當年做一只乾隆琺瑯彩或是雍正粉彩來算, 據資料中所說: 他要高達四佰銀元, (折合現在價值便是幾十萬港元的價錢) 才肯幹活.  所以民初的精品仿瓷, 現時估值也就是幾佰万, 甚至上千萬的價到代的真品更是過億元了, 而且是少之又少, 欲無從.

      但詹興祥的手藝卻是不高, 他只能多做黃底的加工處理. 他多把一些明和清代的青瓷填上黃底去充作宮庭舊瓷. 亦有將青花五爪雲龍、海水江崖瓷器等, 黃地處理. 這都是仿宮庭陳設器皿居多.

      而在民國的時期以 "德泰" 和 "同泰祥" 仿造過的精品官瓷最多, 這些瓷器都幾可亂真. 由於戰亂, 1940年 "同泰祥" 店主李春生想將花了二十心血去仿做萬多件明清高仿從 "景德鎮" 往 "天津" 存放但船至 "錢塘江" 時被日軍截獲搶劫. 並將整批仿瓷運了去 "日本" , 但直至戰後亦無法取回. 

      之後, 這些明清的高仿品便留落異鄉. 及至近年, 這些民國仿品亦成為一些大拍行從"日本" 回流的所謂國寶了所以他們非常害怕科鑑. 厚利之所在, 他們也從始拒收本地真品瓷器, 這些內中原因, 他們也是心知肚明而更有說: 近年超過三成的大拍賣行拍品, 根本無法通過科學檢測. 而能到代的古瓷更加是少得可憐呢!備註: 部份資料來至 "古玩談舊聞"     

基本檢測時, 要注意的事項和方法: 

1/. 用電筒直射古瓷看年代痕跡是否自然. 自然磨損跡是真瓷.
年代久遠的花痕, 是不規則的. 我們叫它做 "牛毛紋". 但新技術用噴沙法也能接近效果, 所以我們也要警惕.

2/. 嗅瓷器有否化學酸味, 有是假瓷. 泥土味或腐木味是正常.
一般瓷器消光有很多方法: 用酸洗(氫氟酸)、磨沙、皮抹效果最佳、也有加入消光劑(鋯)、等等方法.

3/. 瓷胎和面釉交接地方, 是否有微紅或黃色邊痕有是真瓷.
傳世品: 行內叫熟坑; 而出土瓷器, 我們叫它做生坑, (生坑做舊: 多在釉邊交接點上, 使用電油稀釋的瀝青並掃泥粉做舊.  
4/. 面釉自然脫落後, 現底釉應光滑並沒有人工刮痕.
假脫落釉多用小電鑽咀磨脫.

5/. 古瓷如年代久遠的, 應呈現收縮. 內裡或會出現雞爪紋.
較難做假, 但未必所有古瓷都會有雞爪紋出現. 要視乎內成份而定.

6/. 如有金釉: 應暗啞、微觀下呈碎片狀並有因觸摸脫落現象. 
電鍍方法只多出現在民初後期, 古代多用蜂膠塗抹金碎而成.

7/. 底釉應如瓷身釉色相同, 否則或是接駁底瓷器.
用混合膠連法, 塗抹後再噴上釉遮蓋.

8/. 如是麻蒼土或米湯底會呈乾黃顏色.
做舊底也多用回爐復燒法, 以磚泥加燒 400度攝氏型成. 多出現紅磚色痕.

9/. 古瓷用天然物料做釉, 所以就算是用相同釉施工不同位置有輕微色差.
用 X-螢光成份分析方法: 被檢測位置, 應點點有成份差異, 並與現代物料不同.

10/. 瓷身應沒有臘感, 否則應是曾受酸洗後打磨過的仿品.
能打磨的位置去比較, 這會容易分辨出來.

11/. 微觀下有細碎黑點附著物, 應是仿舊色物.
仿品多呈污物狀態, 真品多出現紫金土玻珠, 圪坐在杯型孔口之上.

12/. 高古瓷胎應較疏鬆, 沉水中過夜之後, 瓷身應附著大量微細氣泡.
高古瓷多由瓷土加上 30%高嶺土但並不適用於面釉較厚瓷土加 50%高嶺土的宣德和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年代的細密瓷胎.

13/. 除了元代寶石藍、宣德和秘色瓷外, 一般古的亮度應略暗, 與臘燭面的光度接近. 
有些古董商會騙客, 說: 古瓷經過專業清洗便會變得光亮. 這些新瓷的亮度, 行內都把它叫賊光. 

14/.用錢幣敲打瓷身去分辨高溫或低燒.
一般古瓷除了唐三彩(鞏窯)、建窯、汝窯(青涼寺)和現代仿品等, 其它都是高溫燒成. 因為古代並未有摧化劑的發明

15/.夜不鑑瓷.
要在良好的太陽光源之下才去目鑑. 因為在不同的燈光下會有顏色的誤差. 例如: 宋天青色汝窯是偏青. 但是, 元仿汝窯偏灰、雍正汝窯偏藍、乾隆汝窯偏藍帶灰. 另外: 一般新仿品的白瓷釉較白白中泛藍. 古瓷一般除了永樂瓷胎帶微微的粉紅色之外, 其它的多都是泛青發微黃假土沁多泛黃, 用雞蛋清做舊. 這都要非常小心地去分辨它們.  

16/. 微觀釉彩是否畫在破孔或舊痕之上. 提防真瓷胎復燒後加彩的做假方法.
 古瓷胎身後加的假瓷器:

(左邊是筆者已經過嚴格科學鑑定的雍正粉彩蝴蝶碗釉色照片而右邊是大收藏家 "徐展堂" 先生: 精明一世也錯買了粉彩仿. 細看下, 寶石藍和桃紅顏色不對. 藍色釉彩也非常生硬並欠缺自然的進呈仿品公開後, 已被確定為 "孫贏州" 先生的民初仿品, 所以名人的珍藏和承傳也不是真品的保證, 而是壟斷的借口.)

      其實所謂承傳原本是用於古畫之上, 在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年代收藏家們的印章. 但並不適用於瓷器之上, 大拍行斷章取義的說承傳都只是用這借口來拒絕圍外的參與者罷了!

(上圖為仿品的花紋生釉色呆滯而更欠缺了細微的變化、配搭粗疏了活潑自然)
資料來自: 華夏物証古陶瓷鑑定中心的專家毛曉滬先生
       
      左邊是二十年前某大拍賣行拍出了一隻未經科學鑑定的一只粉彩蝴蝶碗 , (已遭市場盲目大量偽造及錯誤的作為了其後唯一的鑑定標準), 右邊是筆者收藏一對, 已經通過了兩關嚴格科學鑑並包含有琺琅和粉彩蝴蝶碗.  

       早期的雍正粉彩多承繼著熙年代琺瑯彩的深濃色彩, 而上圖左邊那只蝴蝶碗, 相信就是出自那時期製作工藝. 但是雍正最巔峰時期的粉彩卻是出自中後期的製作. 這時期的製作漏空的白底較多、畫工精美、釉色變化多端、( 粉彩釉色亦因加入的珅沫也能控制自如 ) 使其釉色凹凸有感、 柔順細緻、 淡清逸. 筆者的蝴蝶碗應是中期產品, 也應是由琺瑯彩過渡粉時的工藝作品. 但到了乾隆時期的畫工便變化大, 這時期的製作卻又非常雍容華貴、色彩濃艷和構圖緊密.
而同蝴蝶碗 2000年拍賣價為 994.5港元一只, 現一對估值約 2億多港元)

據文獻記載: 含有少量琺瑯粉彩瓷器製品, 多是康熙晚年和雍正早年及中期的粉彩瓷器, 而且顏色多淡雅自然琺琅瓷釉當年皇室獨享有, 康熙晚年才開始有粉彩瓷. 粉彩是官民共享的釉色. (燒製琅彩的地方亦只有個: 1/. 故宮 (養心殿) . 2/. 恭親皇府 ( 清代後期 ) . 3/. 和園 . 4/. 圓明園.) 

公元 723年, 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被四哥雍正帝胤禛封為怡親王, 曾協助雍正的瓷器燒造. )

恭親王府- 原為和珅府邸, 建於乾隆 1776年. 嘉慶時為慶郡王永璘之府邸. 直至 1851年道光皇帝遺旨: 命咸豐皇帝將其封賜給他第六子奕訢作為恭親王府. )

      曾經在過渡期燒製過琺瑯彩和粉彩瓷的地方, 有說: 在圓明園裡燒製; 也有說: 是在怡親皇府裡少量試燒過. 皇室粉彩主要是在景德鎮御用官窯裡燒製, 民間粉彩瓷器, 精品甚多, 甚至比宮庭的更加精美所以有氣死官窯的稱號. 

      而在故宮裡能保存下來的粉彩亦不多. 由於這對碗有琺瑯彩成分. 筆者亦能肯定了這對碗必定皇室之物, 因民間到清末才有少量商號可以供應國產琺瑯彩的原料到民初時期, 在清代貴族未變賣皇室瓷器之前, 民間對清宮瓷器不太認識.



民間定製燒造的精品, (雍正至乾隆年間) 亦產自景德鎮裡的官窯, 其釉色不但可和宮庭製品媲美, 有人甚至說: 這比較起宮庭更勝一籌. (特徵: 足底白色胎釉略薄, 年久之後較為深色.)


http://tczg.hywlm.com/talk/detail.asp?id=33




官窯及民間精品- 青花及粉彩瓷之胎杯多來自景德鎮官御窯, 足底白胎釉色有厚有薄.


     上圖筆者的一對粉彩蝴蝶碗, 經過了 "拉曼羥基年代檢測" 及 "X-螢光成分析", 現代物質成. 其顏色艷而不亮、柔而不弱, 並配合了其非常精緻的畫工, 應不是一般民間的仿瓷可以媲美的 (這科鑑將符合即將通過的國際公認標準)

兩圖可以清楚看到有白色琺瑯釉, 為後過渡粉彩釉時的特徵.


以下再用筆者的蝴蝶碗去和其它一般的蝴蝶碗高仿品作詳細比較, 使讀者能有更加深入的暸解:

參考以上兩圖內的其它民初的一般高仿蝴蝶碗製品( 顏色過於鮮艷應是不對 ), 一般寶石藍、桃紅和綠釉、等的釉色也有很大距離.

(左邊是筆者真蝴蝶碗的足底, 右邊是高仿蝴蝶碗足底, 胎質偏藍. 筆跡的書法習慣不同, 而年代的氧化痕跡亦有分別.) 

(左邊是筆者真蝴蝶碗的漸進式釉彩, 右邊是一般高仿蝴蝶碗的釉彩表現非常生硬, 並沒有漸進施釉的高超畫工.) 

(左邊是筆者真蝴蝶碗: 蝴蝶觸鬚的釉彩非常認真細緻;  右邊是高仿蝴蝶碗: 蝴蝶觸鬚的釉彩表現非常生硬, 而且更被後加的白色釉彩所遮蓋.) 

     另外, 在明代瓷器方面, 如字款端正、鴨蛋胎釉色、底部多有松柴做成的木炭灰黑點、而青釉經科學鑑定是承傳自元代的寶石藍釉者, 必是真品官瓷. 在元青花的主要分辨方面: 是 "蘇尼博- 蘇麻尼青釉" 色深入胎中、偏黑有鈷釉的錫光, 這都容易用目鑑分辨. 

     國產青釉多呈網狀散佈, 已早被破解了. 釉里紅含銅偏綠、 暗黑也有偏灰等釉色, 兩者如使用目鑑方法, 已甚難真, 不宜沾手. 

     現在仿做古瓷非常厲害, 我們除要看青釉是否後加在破泡, 還要細心觀看底部的跳刀痕、肚釘、二元配方的胎身接駁痕跡、釉面破泡、冰卦、玻化亮清釉、淌釉、火石紅、土沁和開片等等, 才能分辦真偽. 

(市場最常有典型的假元青花特徵- 旋刀痕、洒鐵碎入色、刻意的滴釉、假肚釘和斜出模足)

元代- 真品的旋刀痕參考資料

      現在假開片多以高溫燒瓷至 400-500度攝氏, 然後噴以冷水使其發生表面裂痕, 再加塗抹墨汁或化學開片之內, 一般的色澤略為亮. 但這方法做成的假開片, 大都很容易分. 假開片與真的自然細碎而彎曲的開片呈式分別較大. 另外, 假開片中凸, 兩側低陷, 和真的呈式剛好相反(但亦要弄清楚你的放大鏡是否有反相現象). 古瓷年代愈遠, 開片長. 

     清代瓷釉多是綠和黃釉有開片, 大紅釉偏平 寶藍釉承傳自明末而更為艷麗, 而康熙、 雍正和乾隆年代的瓷胎非常潔白細緻、 乾隆年的瓷釉和足底邊多有夾邊、光緒年瓷胎比較粗糙、 三屮的製字是嘉慶年後製品、 還有是清代的底足一般較淺, 明代較深, 清瓷底部是先收後再放闊才對

      現代用化學做成的假破泡和土沁, 多表面粗, 需要打磨拋光, 遺留蠟感, 這些我們都必需注意的‧ 但如高仿品中, 要是用微量吹染附着表層釉面另當别論. 

( 註: 據有關 2014年最新的資料顯示, 高仿品的成功率亦只有 5% , 而且成本高達三十萬港元一件.)

      為何我重点只研究土沁、破泡和開片呢!因為當你去購買古瓷時, 初步能斷定瓷器是否有年代的主要方法. 舉例: 就算宋瓷, 錯了! 那都也許買錯了元代或明代的仿古瓷器, 這也損失不大. 因沒有幾佰年時間的古瓷, 是絕對不可能會有自然破較深層之開片的. 另外, 我們不能只看瓷器的底部特徵, 這可以避免買入假底接駁的瓷器.

      說真了, 鑑定瓷器的最佳心德, 就是要能客觀地去擺脫中國人傳統堅持只用目鑑的執著. 我們懂得善資源, 要用綜合了多種的方法: 包括目鑑和科鑑在內的多元化模式去做鑑定, 也要不斷的去反覆論証, 才能與時並進. 

     今天古瓷的亂局就是政府長期的放任政策失誤、市場知識和教育水平不足、部份目鑑師們對科鑑疾妒、誤導丶詆毁和杯葛. 加上造假工場和商等, 反科鑑意識的短視再加上市場高端既定利益者們的推波助瀾, 使假貨更地在速流通. 而相反地, 這些不良的手法, 更做成真古瓷不能獲公正的評值. 

     另外, 中國傳統思維亦誇大了要保護古瓷原整性的概念, 使更多的藏家都不願意去用輕微破損性的熱釋光方法去鑑定其古瓷真偽, 其實在斷代來說: 熱釋光已有 300年的歷史, 並以獲廣泛之認受性在外國的拍賣行業裡, 也多為體型較大的瓷器採用的鑑定方法之一, 至今並無不妥之處. 

        國人拒絕使用這些成熟的科鑑設施, 也因此而做成今天中國仿瓷假貨橫行無忌現象. 我充心的希望中國人今後能夠目光遠瞻、更加理智、虛心和無私地去拋開彼此的成見和執著, 使這個市場能的納正軌, 重拾昔日光輝的景象, 這才是真真正正中華文化的驕傲, 中華民族的光榮

註: 在外國來說: 一般破損度不嚴重的古瓷都仍然擁有九成的估值, 但中國文物市場裡, 它的價值就只能得回一半以下的評值了.     

(在國外破損而經修復的古瓷亦能被拍天價)


(上圖 "廣卅日報 30/2/2012" 的一項佈導, 它已帶來了幾個非常重要的市場訊息, 1/.是民間有汝窯. 2/.是中國市場的 "高端藏家和專家們" 大部份都已經普遍認同 X-螢光成分析方法加上專家認証, 已成鑑証古瓷的一個主流. 3/. 古瓷破損了, 只要修補得宜, 亦可獲頂級藏家們的接受. ) 備註: "蘇富比" 這次拍賣的葵花洗也是用相同的鑑定方法.

收藏的正確心態: 

      現在有很多的藏家都患了不同程度的恐懼症, 1/.是面對於市場高仿品的泛濫, 已不相信自己, 更不相信市場, 不敢再買古瓷.  2/. 手持大量藏品無法找到買家, 拍賣行的門檻又太高, 不知如何是好. 3/.是一些舊經濟時代的心態. 持著真貨死也不賣, 亦不敢再買. 

      以上的: 其實也許都是一般藏友的幾種普遍心態. 筆者認為: 我們對這更要以現代的科學及更好的管理方法來去應對現今險惡的古瓷市場. 我們如果真的對手持古瓷情有獨鍾, 當然可以死也不賣. 但下一代或不能承傳下去, 將它們棄之如癈物來作處理. 這樣就是文物界的大損失. 有藏友持藏品過千, 但從不肯多付分文去作科學鑑定. 但藏品在家卻是堆積如山, 租金每月損失過萬. 

       筆者以前在不同的收藏階段時, 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後來經驗告訴了自己, 我必需採用精藏的道理, 手上的藏品要達到真、精和稀為目標. 由於市場假瓷泛濫, 要採用多種方法去鑑証瓷器真假是必要的手段. 多種科鑑的費用往往比以前購買古瓷的費用更高. 但筆者認為是值得的. 因為這能對精挑細選的古瓷, 日後在存放之上更容易管理; 安全之上有更佳的保. 堆積如山的瓷器只能帶來思想的混亂和每月數以萬計的租金損失, 非常不值. 
      
       資深者應要先從高階開始去整理、挑選和精藏古瓷例如: 宋代五大名窯、和各年代的官窯瓷器等等. 筆者始終覺得: 如市場上數量太多, 另一般藏家如對一些別的瓷器不太喜好的話, 我們便要減少持有. 例如: 非宋和元代的鈞瓷、建窯、民窯瓷器、龍泉窯和磁州窯、等等. 

       此外, 緊抱瓷器死也不賣, 這也是不明智的, 因為收藏階段就有如金字塔, 一般都是從低階開始, 只有頂尖的瓷器買不回, 從來永遠沒有低階的瓷器買不回的問題. 只要你精藏真品, 始終會有豐的機會所以應不斷賣出低階瓷器去轉存精品才是上算.

     也不能孤注一擇式去投資古瓷: 以前曾有一位藏家朋友用盡畢生的積蓄買了幾件古瓷. 十幾年來, 他都受盡親友們的冷譏熱諷. 最後在一個拍賣場上認識到一位大收藏家用八仟多萬元的價錢購入了他一件汝窯. 但畢竟, 他也是一位幸運兒. 

     由這個故事便可以明白, 除非你是個古董商人, 普通收藏者應是先要從對文物的喜愛進而能去深入研究和享受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 透過這, 不單止可以理解到更多各朝代歷史盛衰的成因, 並能領略到很多做人和處世的道理. 

      但到了年邁的時後, 便要適量地放出一些珍藏, 因除了能將這些資金來好作安享晚年之用, 亦能保障這些珍品能繼續存世, 這能供喜愛者們也有機會去擁有和承傳. 但收藏者亦不應只以用做生意投資的角度和方法去處理他們的藏品.    

     有些非收藏界的朋友經常問筆者: 竟古瓷器真的這麼值錢嗎? 我只能說是, 也可說不是. 因為收到真品是要機緣, 能成功高價賣出瓷器, 要看緣分. 

      一個真實的故事, 就是朋友他非常希望能珍藏到有一件真品的元青花. 但是在大型的拍賣行裡動不動的, 便要數以幾仟萬的高價才能買到. 在無計可施之下, 則只好在一間中小型的拍賣行裡用千多萬的價錢拍入了一件元青花大罐. 

      說真, 別以為能成功出售藏品不易, 其實要找到一件稀世珍藏, 則更是極度困難. 有朋友耗盡畢生的精力也未能找到一件珍寶. 另外聞說: 有一位會計師用了 50年的時間, 收藏了仟多件東西, 最後才發現只有一件元青花小酒壺能通過科鑑.  

      但有時候, 該出時便要出手. 還記得有一次筆者遇到一個明代的蘇麻尼青手執壼時, 身邊高手雲集. 賣家卻不懂真假, 隨意叫價. 在電光火石之間, 筆者無法還個低價, 這樣的機會迅間即逝, 所以只好立刻成交. 

      後來, 筆者透過多種科鑑及專家目鑑, 証實這是一個國寶級的景德鎮御製官窯執壺. 所以我們在淘寶之前一定要有備而戰. 平常要多作深入之研究. 還要不恥下問. 筆著甚至為了弄清一些資料問題, 而多次要來回英國和香港之間.

        筆者的意見是: 作為一個有實力的收藏家, 你只能購買你熟悉的東西, 實不能盲目的去胡亂收藏. 亦不要認為在大拍賣行拍到的便一定是真品. 要自己用心學習和研究. 要有分辨到珍品的眼力和能力, 你才算是一個真正的收藏家. 你要能客觀地精藏一些真品, 切勿濫藏大量物品而成為一個藏奴. 只要你的珍藏是稀有的, 最後都一定會有人去承傳, 只是你願意用什麼價錢去出讓它吧!
      
古瓷市場的形勢:

      現對我們的收藏家來說: 則是一個收藏真品的最好機會. 試想想, 如果將來科鑑儀器大量普及後, 你還有機會檢漏嗎? 就算有更多的出土文物被發現. 但你也要明白, 中國將來也會有過億的收藏大軍呢!在這方面就樣我們簡單的統計一下它的供求吧! 

      如果一億位收藏家每人都需求一件真品, 那麼我們社會便有一億件真瓷的需求.  我們究竟有沒有這麼多的真品呢?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了. 

       唐朝時候, 整個中國人口只有幾仟萬人, 宋朝估計亦不會過一億人口. 以汝瓷和官瓷在當時都已是稀世珍品. 現在中國人口已達十三億, 真品汝瓷會升值嗎?

讓我們算算吧!
  • 估計 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二千萬人。
  •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14,245,270戶,男口30,807,211人。[32]
  •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7,211,713戶,男口24,969,300人。[33]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7,957,092戶,男口40,072,606人。[34]
  •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19,120,921戶,男口42,566,243人。[35]
  •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戶,男口44,914,991人。[36]
  •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20,264,307戶,男口45,324,154人。[37]
  •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20,882,258戶,男口46,734,784人。[38]
      
      如果中國的經濟繼續興旺, 真品古瓷會沒有人投資嗎? 另外, 再看看它的投資回報: 二十年前買一件北宋汝瓷大概是六佰多萬左右. 兩年前 ( 2012年 ) 拍賣就是二億六仟多萬港元, 現保守估值已超三億港元以上. 宋官瓷和元青花也同樣升幅驚人. 二十年前也大多只是幾佰萬至二仟萬港元左右. 但在 2008至 2012年間, 一件宋官窯和一個元青花罐缸也不是分別在拍賣場突破了六仟多萬和二億幾港元的價值嗎?

     不過, 以古董來作投資的朋友亦要明白: 古董一般在私底下的真實成交價格, 都不能達到拍賣價或估值的三成以上, 或甚至個別的成交更低過一成. 而且基於種種的原因, 普通人欲想將藏品進入到大行去拍賣, 簡直就是難如登天. 

      和一些大拍賣行曾經交過手的朋友都會明白. 近年, 他們指鹿為馬、胡說八道. 要算是你有一件真品. 他們有甚者, 更會立即改口, 將假呈式來作收貨標準, 例如: 汝窯碗有高圈足, 不應有支釘燒痕、雍正蝴蝶碗只能有四個圈花和雪白足底才對, 等等歪理, 連微觀也欠奉, 並強將真品拒諸門外, 更美其名為什麼藝術品要什麼名人的承傳. 諸多借口, 其實都只想壟斷和操控市場去大拍假貨, 如被買家揭穿了, 都只能承諾循環再拍, 臭屎密蓋, 自己黑箱作業, 他們只為少數人仕出售高仿品而欺詐圖利, 實令人反感.

(註: 康熙晚年至乾隆後期為燒製琺瑯彩瓷器的鼎盛時期. 琺瑯彩器多為細少物品, 柸多由景德鎮定製燒造, 由皇室自行挑選繪圖加燒, 這時的底足較為厚. 但也有說: 雍正時期, 琺瑯彩混燒粉彩的過渡期間, 部份瓷器都改在怡親王府及景德鎮官窯裡去進行這些瓷器的白胎足釉一般略薄由於在外加工定燒, 所以當時的粉彩呈色被民間爭相仿效. 更傳有少量御製的精品民間收藏. 反故宮保存的蝴蝶碗款式不多. 但民間的收藏和製作更為豐富精美. ) 



      料, 問: 其實不值如的高先讓實, 性地去的. 器. 這些瓷.

     話, 一樣, 例如: 寶等一般瓷是史,  由此, 便們在市場以上性. 

     由於普通人對古瓷的理解不易, 這便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真假專家, 他們多良莠不齊. 而且過去亦曾有些真專家為了一己之私而去串謀行騙藏家及投資者們. 時至今天, 這些事件都時有發生, 並毫無改善的跡象. 他們有些更承著政府和市場仍缺乏有效的監管而更邀黨合法地圈錢詐騙社會及銀行, 這些都使真正的藏家及投資者們望而卻步.

     竟古瓷真實的價值多少呢? 我們可以試試去看看全世界僅得一張的郵票、全世界最大的一粒礸石和依利沙伯女皇頭上的一頂冠. 那麼宋朝-宋徽宗皇帝用過的汝窯是什麼價值、漢文帝和乾隆皇帝用過的寶璽又應價值多少呢?你現在也許會開始明白中國楊州博物館為何拒絕法國國家巴黎博物館開出四十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購入他們寶石藍白龍紋梅瓶古瓶了. 


(上圖為楊州博物館價值超過四十億元人民幣的元代寶石藍白龍紋梅瓶古瓶) 
http://baike.baidu.com/view/90264.htm


    看到四十億人民幣, 讀者可能認為已是一個不可思意的天價, 但更當你再看看以下的三星堆立人像的拒賣價, 你更會被嚇一跳. 這國寶不但是有幾仟年的歷史, 它還是一件孤品. 所以作者常常強調收藏是要真、精和稀. (而不是真、精和新. " 新" 這多是商人和那些所謂專家用仿品去騙買家的名詞.)


件三星堆青立人像, 英國曾有人出價十億英鎊. 當年折算港幣約是一佰四十億港元, 但仍遭拒絕因為孤品是無價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z9kXGMZEc

     其實現在大拍行拍出的所謂天價, 如果站在一件獨一無二的珍品之上. 那麼卻又是十分便宜的呢!只可惜市場之上, 說甚麼全世界都只有幾多件才是真東西, 大部份都是妖言惑眾, 歪曲事實. 甚至有不少只是以贗品來充數去作行騙之用. 相反地, 真瓷被毀譽為假仿之物. 最常見的是一些所謂鑑証師, 仿瓷在自己手上的便是真品. 真瓷在他人的手上便是假東西. 只要古瓷不是自己所擁有, 便會想盡辦法去加以排斥毀譽, 這好使自己圈內的仿品能獨佔市場.


( 上兩圖紅色的是一表面瓷秞含有大量重金屬的陶瓷器, 而黑色的為低溫燒製的福建- 建窯滴油碗, 倆者都是無法使用拉曼光譜儀來作穿透性的檢定. )

      現在也有鑑定中心嘗試將檢測到的數據去與古瓷片資料庫連結分析. 不過, 由於瓷片的數量, 數以萬計. 要將瓷片的出處一一去確定, 真是談何容易. 要取得全面的 ISO 17025 國際認可, 也是困難重重. 

        所以, 若鑑定中心如能取得操作上的 ISO 9001 或 ISO 2000 國際認証, 便已經是非常足夠了. 即是: 只需建構一所 ISO 9001 或 ISO 2000 國際認証的實驗室, 而所出的報告書, 只列出古物表面的釉色資料和成給專家去鑑定. 也可附加參考副頁, 將古瓷檢到的數據與 X-螢光分析儀機內的中國科學院數據資料去分類和校對, 確定是否吻合, 這便已能初步鑑定到其真偽.

      但有一點是: 在鑑証行業上, 誠信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專業鑑定機構, 實不宜同時去作買賣上的操作. 因賺取佣金會涉及利益, 這便會失去它自身的公信能力. 

國際公認為世界級的 ISO- 9001 實驗室資格

"收藏家的交流與聚會"

( 右一是中港收藏家何伯. 右二名, 是香港收藏家 "曾" 先生. ) 

(筆者與皇朝遺珍古陶瓷鑑定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港龍先生的合照)



中間是: 前歌手 "鍾叮噹", 現著名古瓷修補師及鑑定專家 "鐘麗嫦" 小姐 )

真實的古瓷檢測體驗: 

(地點: 皇朝遺珍古陶瓷鑑定有限公司)

*準國際標準實驗室設備測試* 
收費 5,000港元/每件 (備註: 小量略貴, 大量較平)
選擇原因: 不需破損性取樣.

資深目鑑預檢:
總數 1,280件古瓷, 能通過資深目鑑師的為 480件

(1.)使用 "拉曼光譜儀" 年代檢
總數 480件古瓷, 能通過為 21

(2.)再使用 "X-螢光分析儀" 的物質成份分析檢測
總數 21件古瓷, 能通過為 9件
8件通過/共 800件總數 ( 四十年前買入的瓷器批次) 
1件通過/共 480件總數 ( 二十年內買入的瓷器批次

(3.) 校對中科院數據庫
總數 9件古瓷, 能通過為 3件. 
( 即 1,280件 成功過兩關科鑑並配對到釉色/窯口的共只有 3件. )

 ( 從以上的結果便可以看到, 能通過這科檢並不容易,  總共1,280件, 只能檢出 9件真瓷. )

      另外, 1件花觚由於型器特別,  X-螢光分析儀無法檢測,  錯誤檢測的有 2-3件, 原因是古瓷曾受土沁污染, 而未能通過 X-螢光分析儀的檢測; 2件元青花估計也無法認定拉曼羥基檢測, 原因是官窯釉色太厚, 羥基點不足5點的國際認可要求. 再者, 1件大型古瓷的瓶咀在檢測時候輕微受損. 

      初步測檢總共只有 3件才能配對到中科院的數據庫內的釉色或窯口, 顯然數據庫資料嚴重的不足夠. 根據簡略的統計: 我們過仟年的古瓷文化: 窯口過萬, 散失的瓷片數目何止仟萬. 現中科院的窯口數據, 都只是冰山一角, 尤其對數以億元 ( HKD )計算之精品汝窯貢瓷, 實校對無從. 

( 本人建議: 1/. 需改善 X-螢光分析儀探頭的機動性. 2/. 增加 X-Ray 影像分析機一台, 以便羥基的檢測數目, 不用 5個點也可確定古瓷是一件真品. 3/. 測驗台需加軟墊保護檢測物品. 4/. 需大幅增加數據庫資料. 5/. 改善專業人員的操作技巧. 6/. 收費略貴, 宜與市場看齊. )

評分: ISO 9001 已是高級類別 ( 在仍未能獲得 ISO 17025 國際公認之前, 亦可以用滿意來形容它, 因仍有很多方便需待改善. ) 備註: 僅代表個人意見及參數, 讀者需自行判斷.

X-螢光分析儀檢測的基本概念:

1/. 首先是環境的潔淨、 空氣濕度、隔音、光度和氣溫要合格. 抽真空檢測箱內亦不能有其它物品.
2/. 要有定期保養、維修、精準調較和認可的儀器及組件, 它的精確度: 必需在每次檢測之前都要做一個基本的樣本測驗, 去確定儀器的精準度. (樣本亦必需預先獲得認証, 並存放在合適的地方. 
3/. 操作的認可專業技術人員要穿著整潔及戴上認可含鉛而抗輻射的手套. 先作檢測物的結構分析, 測點必需清潔及沒有土沁的釉面, 古瓷釉面是自然顏料, 應礦物成應是點點不同.  
4/. 釉色的非現代物種設定上限亦應預先認可. 
5/. 放射曲線的準確調校, 原素的定量分析及錯誤評估.
6/. 列印報告: 報告內容必需詳細列名物質的成 (以便日後能校對中科院的數據)並有專家簽名確認.

拉曼光譜儀用於物質測定, 方法大致相同. 只是採用雷射探針. 而用於羥基檢測時則分為高溫和低溫的檢定.

一般羥基檢測分為兩大部份, 低溫測定: 由拉曼 Raman Spectra 200-2000 圖譜之間.

高溫則是門由拉曼 Raman Spectra 3100-4000 圖譜之間. 有足夠一百年才會出現羥基微峰.

ISO 17025 與 ISO 2000 的分別:

     我們在此之前, 也常常聽到市場提及要建設 ISO 9001 與 ISO 2000 的標準實驗室. 其實兩者有何分別. 我相信你去問十位朋友都沒有一位人仕認識. 大多數人都只知這是用來認証優質的管理系統, 原來這些不同的認証方法都是內裡大有文章的. 

     簡單來說: ISO 2000 是從 ISO 9000 裡分拆出來, 它主要是著重於整體的運作. 用最精確的設施能提供絕對符合用家的需求.  並強調能最佳的表現而持續運作下去, 合符各方的利益. 在古瓷鑑定方便, 它只適宜建構在已經獲得了廣泛認同的鑑定方法之上, 例如: 熱釋光和 X-螢光成分析等方面. 

      而 ISO 17025 則較為著重在技術層面之上. 在很多化學、醫學藥物和工業裡都廣泛能利用到它. 但它是非常著重在精確的比對層面之上. 若用它來作古瓷鑑定真偽方面, 則顯然極有難度. 因古瓷參數混亂而且取樣困難. 操作要求亦甚為嚴格, 要認可專家才能獲承認. 所以古瓷鑑定只能投放於操作方便, 只需要儀器精準, 人才符合要求, 便可獲得.  

     兩者比較來說: 當然如果能用來鑑別到古瓷真偽的話, 那麼ISO 9001 的層次甚高.  但如果大家都只是用來作為優質操作和理方面, 並將它應用於市場都已接受了的認可方法時.  從這樣來看, 大家便不相伯仲了. 

       另外,  一個鑑定機構如它取得用來作為優質操作和理方面的 ISO 資格的話只能說它能一間化驗所般出古陶瓷器的成分數據. 它發出的這証書只能代表在一個附合國標準 ISO 的驗設備下獲得的精確數據. 該鑑証機構代表判定古陶瓷的真偽的能力, 除非它有和一些研究單位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所以, 我們必須有這方便的知識, 以免被一些鑑定機構誇大其能力而誤判藏品的真偽. 

     我們取得精確的數據後, 還是要資詢科鑑專家的意見或參考公認的資料去評定古瓷的價值, 例如: 中國科學史的陶瓷篇數據或國家認可的數據庫所發出的資料去判定釉色、窯口和年代、等等. 據筆者的經驗: 讀者可帶同 ISO 數據及藏品到台北故宮博物館要求提供免費鑑定資詢, 但可惜他們卻不能為藏品發出証書. 

註: 據市場發佈的最新資料, 全世界仍未有一所古瓷鑑定構能成功獲得 ISO 17025 的國際認可資格. 而用於比對古瓷的ISO 17025, 由於無法肯定古瓷片的數據來源可靠性, 相信永遠沒有一個機構能獲這個資格.


 綜合上述各點: 

      本人認為, 我們若以一個現代收藏家的角度來看. 首先, 古瓷器先要獲得科鑑確認它是年代久遠的真品, 這是極為重要, 而且是必需的, 因在外國, 如英、美等的先進國家的法庭在仲裁物件的真偽, 多只接受科鑑作為判案之用. 因此, 要儘量避免收集一些不能用科學方法鑑定真實年代的古瓷, 因為仿假者亦會加強在這方面的生產力.

      如果發現了瓷器是新偽的東西, 除非你還當它作藝術品來去看待. 否則, 根本就沒有必要再深入去研究它歷史性的收藏價值了, 亦要小心一些仿品賣家和一些既不到位又心懷不軌的目鑑師, 他們的特徵和共通點: 就是永遠都去否定科學鑑定的, 原因就只有一個, 就是他們個人的利益. 因為世間上經營買賣的, 那有這麼多的真東西呢! 而這些所謂目鑑師, 為了保障自已. 他們看不懂的, 什麼都會說是清仿. 

      亦有一朋友靜靜的告訴過我, 他曾當過一段時期的職業目鑑師, 檢測過古瓷無數, 及至最近才發現了, 他一直用來參考的古瓷, 大半都是假仿品, 無法通過科鑑. 這令他非常失落和驚訝. 現已堅決不再對太高價值的古瓷作出評值了.

      以前人們形容: 做假高手和目鑑師的搏奕, 是一位拳手和一位持刀硬漢的比試, 彼此難解難分. 但現今科技已大幅度提升了. 在最近的一兩年之間, 高科技的鑑定就好像是機槍和大炮, 把他們打得四處奔逃. 如能成功取得國際認可- 世界級 ISO 17025 權威鑑定認證的, 則更是重量級的核彈, 把做偽者和以前傳統不到位的目鑑師們都轟得粉碎. 這些新科技鑑定方法, 在不同的場合之中, 也令他們醜態畢現, 尷尬非常. 亦有些, 明知到要和科鑑比試, 害怕得不敢出席, 但這都只是鑑定真品上真實的一面. 回到現實社會裡面, 如找不到一個偶像級專家給你藏品的認同, 那麼你的藏品也會被人忽悠了. 據有關方面的估計, 我們的社會還需要多些的時間和教育, 市場才會變得更加成熟.


      
      現在不到位的目鑑師們, 一般都堅決不肯去承認科鑑, 但在法庭上沒有了利益集團的承托, 他們再也不能橫行霸道, 似是而非的愚民伎倆都失效了.

(關於法庭之上, 專家所引用的瓷器老化過程的技術: 其實是一種更新的技術. 主要是以瓷器表面的釉質老化過程, 即所謂"脫玻化系數" 去作証是用瓷器表面的二氧化硅 (玻璃) 轉化成晶體的演變過程來去作依據. 但是這種方法仍然不太成熟, 主要是遠古瓷器不同成的 "Delta系數" 近代的變化系數有異, 在釉色較厚的瓷上, 反應更差.)
     筆者也曾嘗試過, 兩番拿了一些已作科鑑的真/仿古董去要求一位貴為 xxxx會- 的知名副會長去作目鑑. 誰知他就有如縮頭烏龜, 怕得要死, 在門市裡亦避而不見, 情況可憐. 相信他也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 埋沒良知, 罔顧香港整個古董行業的良性發展和誠信危機, 仍對人多番發表言論, 堅持高科技鑑定的 "不可信", 態度矛盾. 相反地, 在大陸方面: 已有很多學者和專家們都有一個正確對待高科技鑑定技術的互動態度. 


"社會學" 是以目鑑專家為主流的見解: 就是一件古瓷器除了傳統的認知方法之外, 放在一位社會名人的手上才是真品, 而放在普通人的手裡便是仿品.

"科學" 是根據該古瓷器本來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去決定是否真品, 不存在人為偏見.

      高科技的出現, 確實令到一些投資者對仿品泛濫而即死亡的古董市場, 浮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生機和革命性的改變. 但舊社會觀念總仍是對老瓷器的傳統目鑑方法, 根深蒂固的緊抱執著. 利之所在, 往往也是無法能在一夜之間去取得各方面的平衡和共識. 另外, 社會的感情導向, 也極難去達成一致的見解. 尤其是對一些新近的出土文物, 舊式的傳統目鑑方法, 根本就是一無所知, 更難接受他們以前的錯鑑為一個事實.  

      新一代, 綜合高科技含量的分析和目鑑方法的專業精英份子, 令一些德高望重的目鑑師之專業地位級級可危. 但有些大拍賣行仍能藉著商業的壟斷謀略和暴利的炒作手法, 將某類瓷器變得火熱, 如同點石成金. 他們指鹿為馬, 用沒法觸摸的內定選蟀之上拍手法, 將投資者玩弄於股掌之間. 由古董投資變成藝術品的取巧播弄, 使人望而生厭. 用高科技確定後, 而用真金白銀投資回來的真品, 卻又不獲那滯後思維的傳統目鑑師和大拍賣行們的認同, 變成天長地久沒法吐現的珍藏, 令人怨恨. 更多的呼聲要求廉政有所行動和政府也要落實對市場嚴正監管和統一的鑑定標準, 但又遲遲未有執行.  

      2013-2014年開始, 黑箱作業的大拍賣行不斷出現流拍現象, 這正好表明市場對這些大行, 已作出不再信任的表態. 他們離棄群眾, 將市場的真品抹黑, 並且拒諸門外. 亦只和一小撮人合作謀取暴利, 甚至成為高仿品的出貨工具. 本人相信, 良心不正的大拍賣行, 終有一天, 他們玩的音樂椅將會停下來, 或甚至要面對大量索償的倒閉危機. 持真品的收藏家們只要有耐心, 始終會有平反的一天呢!



     

       如果對古瓷器不熟識的朋友, 首先不要聽從, 所謂目鑑師的意見去買入一些古瓷, 應要賣家先行提供測定瓷器的基本科鑑數據, 例如: 參考用 X-射頻螢光物質成檢測儀的數據, 去衡量同類古瓷的窯口出處或承傳的古代釉色. 再找一個可靠的目鑑師去鑑定花紋、圖案、風格、釉色、印跡、落款、氣泡、微觀、土沁、土咬和配搭、等等. 去評估古瓷的真實價值, 以上的投資和收藏方式或會更加使人安心和放心罷了!

      假使一位目鑑師不懂看破泡、縮釉、沙眼、土咬、開片、磨損和土沁. 只看看型器便能鑑定古瓷真假, 不用說: 這位專家一定是不到位的騙徒! 我們需明白市場上假專家和仿瓷不遑多讓.

 其實, 如已經確定瓷器沒有現代物質成後, 亦可用羥基測定它是一件有年代的古瓷. 

測與鑑定應否分家:

    在一般的科鑑之中我們亦會遇到很多特殊案例, 例如: 在 X-螢光成分分析之中, 往往就會發現在灰色的地帶之中, 有很多無法判定. 在中國科學院的現代物質成分要求是最為嚴格. 其次是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在現代物質成分分析裡, 我們劃分三大類別. 一/. 是常量原素. 二/. 是微量原素 和三/. 痕量原素.

      在微量原素之中, 我們主要是檢古瓷否現代物質的成分. 例如: 鋯、等. 鋯是人造鑽石, 鋇和都是現代物質. 在正常情況之下, 古瓷有些在製造時因未能完全瓷化而較易帶有土沁或是表面包漿塵土的污染物. 除這外, 古瓷是不應帶有超出大自然環境下的現代物質成份量. 以中科院為例: 鋯是 0.02%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則是0.03% 以下.

      可是, 很多出土古瓷的成分往往高達0.06-0.08% 的鋯成分. 所以有些鑑定公司為了害怕錯鑑, 便取古瓷片作熱釋光去判定而將真假定為0.06%. 或亦有將0.02%下的定為沒有疑問、0.06%以下是略為偏高, 仍可信. 而高於0.06% 的定為可疑. 較為有實力的鑑定中心也有投入巨資加入拉曼光譜儀來檢測羥基.

      根據最新的判定, 可由微量羥基便可以確定古瓷有六十年以上. 在更多的實際測驗之中, 仿古瓷雖含有大量現代物質, 例如: 鋯 、鋇 、鋅和硫的殘餘物等, 沒有出現羥基. 即是羥基就能如熱釋光一樣能判定古瓷的真偽, 只是羥基的定代還未及熱釋光成熟. 但熱釋光對三佰年以下的瓷器準確度不足, 亦由於只在底部割測一點, 經常找不到熱釋光. 有朋友亦試過要重測三次才有正確答案. 這點看來, 拉曼羥基檢測真偽好, 因為在無損之下, 它可作無限次的測定. 由於羥基定代難找已認証的古瓷片來作比較. 所以, 用釉成分分析後的資料去和中科院的數據庫 (即是: 古瓷 DNA) 或中國科學史的陶瓷編料去比較確定. 當然這能確定到與古代的釉色或窯口出處則比熱釋光更高端很多.

     由於仿古瓷有部份用氫氟酸或硫酸做假, 殘留硫的成分, 這會在成分分析中發現. 在古代的皇墓裡常常有古代有機食物和更有些加入水銀防盜. 經過多年的有機物結合而變成了無毒的硫化汞. 使古物表面含有一定數量的硫. 因此我們不能說含硫便是仿品. 不竟硫也是自古已來都有的物質. 

     所以, 如 ISO 檢測中心只有尖端的儀器而沒有一定的專業分析水平, 亦是不能去作出判斷. 更專業的做法便是: 檢驗和判定兩者要分家. 就如化驗所出報告, 再由病理學家或專科醫生去判病情一樣好了.    

真假國寶幫: 

    現古瓷市場已變成了大集團和部份知名專家的既定利益.  他們 (假國寶幫) 大多散播民間無真寶的謬論 , 歪曲事實, 打壓和欺詐弱勢群眾, 令民間的真品無法正身, 而他們便可堂而皇之的隻手遮天去用高仿品來壟斷市場, 而政府亦只是就手旁觀. 資深的藏家們由於不甘長期的被打壓欺凌, 他們只好廣開出路, 互相結伴, 發揮手望相助的精神, 不能變現的高價珍藏都只能無奈地去默默期待. 有些珍藏品更是無法被傳統目鑑專家的能力可評定的, 他們也只好去求証於科學鑑定.

      那些既定利益的文章打手, 他們永不言悔, 而且得勢不饒人, 他們除了參與拍假、假鑑和做假之外, 還濫用報章、雜誌和傳播界去毀謗他人.  他們都只是為了一己之私, 不但拒納真品文物, 還詆毀那些國寶珍藏的平民大家, 把他們扣上了帽子成為國寶幫的名號, 並加以排斥.   

曙光已經初現: 

      隨著國家 2014年落實的新政策: 在 2020年之前, 所有文化藝術事業, 都必需重申立入正軌, 內容包括古瓷器在內, 這實有需要加入科學鑑証為基礎. 國家已不能再容忍造假、貪腐、假鑑和詐騙橫行. 持續破壞中華民族的優良化文歷史去換取少數人做假企業的倡獗, 他們有恃無恐的去欺騙民眾. 這只會令到社會嚴重分裂. 而破壞中華文化的承傳, 亦會另新生一代產生巨大的離心之力, 而對政府信心盡失. 


      正當的文化基金業、保險業、國寶回歸、私人歷史博物館和銀行信貸事宜也是志在必行. 承著國家落實國寶回歸的政策,中港澳多個大小型基金也早著先機, 紛紛開業, 大陸也對不務正業、 虛假騙費的拍賣行進行了整頓.




《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促進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http://big5.ce.cn/gate/big5/wap.ce.cn/szsh/201503/14/t20150314_4819527.html


3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原副局長魏傳忠以《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促進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為題在政協大會發言.




(以上是中國國家最高領導層重申對文化藝術的政策釐: 今後要科鑑為基礎, 經驗目鑑為輔助去統一新的鑑定標準並使之能和國際已公認的方法接軌.


古陶瓷的收藏        

      在遠古的時候, 大約幾千年之前. 人類都已懂得使用陶泥去做成煮食的工具. 後來, 由於社會的迅速進步和發展. 人類對生活的要求亦漸漸地提高了, 到了商朝的時候又發現了青銅這種物質. 跟著, 人類亦懂得使用它來做成青銅器具. 在唐朝晚期之前, 陶瓷質地疏鬆都並不優質, 主要是使用黑灰陶泥為主. 吸水力亦強. 

      到晚唐時, 由於民生的安穩富足和貢瓷的需求帶動之下, 瓷器的製做技術突飛猛進. 當時主要提供貢瓷的窯口是越窯. 越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窯口. 二千多年前已經存在. 它以生產青瓷為主, 秘色瓷其實就是精品的青瓷, 並以綠釉泛黃而馳名於世. 品種之中有青釉帶著微黃、泛黃、泛灰青閃黃等釉色. 它們都是以鐵為著色劑, 含量除了秘色瓷外, 一般都只在 0.4- 0.9 % 之間. 這些都被人稱為綠釉瓷.


  (唐-皇室專用秘色貢瓷的參考圖)

      當時製造青瓷的窯口有一佰二十多個. 但, 提供唐朝皇室秘色貢瓷的, 其中一個, 主要就是上林湖, 寺龍口青瓷窯. 這個充滿著神秘感的青瓷窯口, 亦為人類在精美的青瓷歷史之上, 開創了一個光輝的序曲. 1984年 4月秘色瓷便從陝西半倒塌下來的法門寺寶塔地宮內被發現了. 這些秘色瓷釉更被形容它為" 千峰翠色". 它的成
特徵是: 鉀和鈣比例高達 3倍, 含鐵量則只有 3% 以下. 相信燒製的溫度也較高, 令瓷面非常光亮.

     據現在統計裡, 我們已發現了的著名代瓷器窯口遺址之中: 主要都是分佈在全國 170個縣裡, 而宋代窯址便分佈了在 130個縣, 由此便可知宋代瓷器在當時的繁榮倡盛. 而宋瓷大致亦可分為 6個窯系. 分別是: 北方的定窯、耀州窯 、鈞窯和磁州窯. 而南方則是龍泉窯、景德鎮的青白瓷 (明代御窯) . 窯口的建設亦主要是受到政治、原料、文化習俗、皇室喜愛和工藝水平、等應響共同性而存在的.

(從胎體上去分別宋瓷: 北方瓷胎以灰和淺灰為主; 而南方窯口的胎質則以白和淺灰白而居多.  宋代瓷釉亦能從當時唐代的承傳之中去加以改良, 例如: 汝窯的三彩釉色便是從唐三彩 (鞏窯) 承傳下來的. 宋更發明了能釉層濃厚的石灰堿釉, 使景德鎮後來能出了影青瓷, 汝窯亦能燒出名垂千古的 (釉質瑩厚如脂)青瓷、鈞窯摧燦如晚霞的乳光釉色等等. ) 

法門寺
( 參考圖片: 高足的唐代秘色瓷碗 )


( 參考上圖的所謂: 宋代早期汝官瓷- 其實汝官瓷的名稱是用錯了, 應是官汝窯. 這天青釉羅漢碗, 其實若在皇室的生產期來計,  這官汝瓷它是屬於早期. 但是, 以整個汝瓷的製造年期來算, 它則是中期的產品, 那時在燒製官汝瓷的天青色並不成功. 整件瓷器都是偏紅色的, 天青及天藍等釉色, 而要到了後期才真正成功. 中期, 當時比較成功出色就只有粉青、白和豆青釉色的官汝瓷 )   


( 由於早期北宋官窯是在汝窯的基之上改良出來的, 所以又叫北宋汝官窯 )


       對於精品瓷器的收藏, 其實早在唐朝的時代, 都已經開始了. 那時的青秞秘色瓷, 也已經成為了唐朝皇室的貢瓷, 非常珍貴. 由於唐朝歷代皇帝都信奉佛教, 唐太宗李世民時更加盛行. 因此, 貢瓷很多都充滿宗教色彩. 由唐朝、五代十國、直至宋朝的時候, 基於當時吳越王- 錢俶 (粵音: 剔 ) 降宋後, 越窯的青瓷質量漸漸的有所不遞, ( 也有說: 被宋朝徵用了所有的人才去做汝青瓷 ). 為了此, 宋室便在汝州自建官汝窯.

       由於, 這官汝瓷, 都集中了當年最優秀的定窯人才及以前越窯的頂級皇家工匠的傳人. 因此, 這些官汝青瓷仍然是保持著過去盛唐的風彩. 質瑩潤厚, 如絲綢一般的柔美, 青綠釉之中還帶有點泛黃, 依依不捨的挾帶著當年秘色瓷的一種神韻. 淡雅溫和, 自然得就像是一個神話, 部份更是秉乘佛教的瓷器特式, 例如: 蓮花口高足碗、葵花口盤, 尤其是羅漢佛碗, 更加充滿著佛教的風味. 根據資料的記載, 以不計算之前的民汝窯製造期, 宋皇室官汝瓷的燒期間總共只有二十幾年左右. 所以真品官汝窯存世量非常稀少, 但又沒有如前人所說: 只有 67件那麼少, 只因現在多了科鑑儀器去確定了一些, 以前被誤判的出土文物. 但較多的, 都只是民汝瓷, 而政和年期間的頂級官汝瓷, 仍然非常罕有.

( 上圖參考: 這為典型的北宋早期的民汝窯: 大開片、質量粗疏和手工一般, 實非宋朝皇室所用, 它的價值只有中期和後期之官汝窯約二十份之一的價值 )
   
       秘色瓷: 在我多年收集和檢漏回來的藏品之中. 參考下圖的這件珍藏品, 它混合了佛教的高足羅漢碗風味、秘色瓷和官汝窯工藝的精髓, 這真是難能可貴, 它既代表了宗教和文藝的登峰造極, 也反映了佛教在當時的盛行一面. 而粉青、月白及豆青等都是屬於汝瓷的中期, 這秘色則屬中/後期政和年的頂級產品, 胎質緊密, 開片亦由大變密 ( 蟬翼紋 ) , 比早期大開片的灰青及卵青更勝一酬.

      過往, 人們都只知道官汝窯的極度罕有和它的珍貴性. 而在宋徽宗的政和年時期, 它更是代表著這個時期的文化藝術高峰期, 但甚少人會去深入分析它釉色的來由. 其實, 根據當時的環境之下去分折, 官汝窯的青瓷釉根本就是承繼著秘色貢瓷而來的. 但由於汝瓷要如玉一般螢潤, 釉面又不能太過光亮. 所以燒製的溫度要稍為略低, 這樣又引起了窯變. 令大部份的青瓷釉色都不能完全地能承繼到秘色瓷的原來色澤.

      從實質的這件出土秘色官汝瓷羅漢碗去研究和分析, 我相信它已是能夠完全繼承到秘色瓷的那個釉色. 再深入用顯微鏡去查看它, 發覺它釉面幾乎是沒有氣泡, 與仿官汝窯而製造的北宋官窯 ( 汝官窯 ) 一樣充滿著瑪瑙紋的霧班, 非常美麗和層次分明. 還有泡沁和未完全溶解的紫金土波珠的痕跡.




 ( 以上的三幅照片是秘色官汝窯羅漢碗, 釉色在 150-200倍顯微鏡下的放大圖: 清楚地看到, 充滿著瑪瑙紋的霧班, 非常美麗和層次分明. 還有死泡、土沁和未完全溶解的紫金土波珠. )

       從它的高圈足去和 ( 上圖 ) 唐朝秘色貢瓷去比較. 它含蓄地帶著唐代的佛教信仰、微微的泛著黃, 點輟了千山翠色之中的綠柳新芽, 也有佛祖的佛心悟性, 令人悟覺到永恆的安祥和恬靜.

      如果要它去跟天青色汝瓷互相比較, 大家都可算是各有千秋, 只可惜經過了連連的戰禍, 這些秘色官汝窯大多數都已被無情的戰火破壞了, 只有極少量仍被深深的埋藏於安謐寧靜的大地之下. 幾乎為世人所淡忘. 翻開歷史書的記載幾乎找不到它們的蹤跡.

      以這官汝窯碗去迎光遠眺, 它又似在臉泛紅霞. 可擁可親, 令人的思憶投入了古雅集軒的從前. 它滿佈泥沁和包槳, 都似在如泣如訴著它過往的辛酸故事. 為了保持它原來出土的風貌, 我也不想為了它能多帶點光亮, 而抹去了它千年歲月的舊痕.

      ( 其實現在, 部份在故宮、私人、基金會及藏家手裡的汝瓷, 大都只是早期的官汝瓷或民汝瓷, 甚至大半都不是宋朝皇宮使用過的汝瓷. 根據歷史記載: 宋朝早期, 皇室主要是使用秘色清瓷和和部份定窯瓷器, 後來因定瓷有芒不堪用. 
宋室大約在元祐年, 即 1086年才自已去燒造汝青瓷. 

      這中/後期汝瓷才是皇室用瓷, 早期的官汝瓷、中後期的汝青瓷和北宋的汝官瓷都是多瑪瑙釉面, 極少泡, 甚至是沒有泡, 這與後期天青色有大小泡釉面並不相同. 另外, 亦有些中期型器是稍大略厚. 而由皇室生產的早期官汝瓷, 都是質量疏鬆, 品質不佳, 多是大開片, 和那些民用汝瓷去比較, 都只是略為好一點而已.  ) 


明/ 清仿汝窯部份特徵: 


明/清仿汝瓷重點: 

宣德仿汝瓷: 釉色透亮、發灰、 紋片濃蜜整齊、桔皮紋多有底款.

擁正仿汝瓷: 天清色、發藍、亮澤、魚子紋沒大開片或無開片, 多有底款 .

乾隆仿汝瓷: 釉面肥厚呈乳狀、 發藍、細蜜開片和有底款.

( 重現人間的秘色官汝瓷高足碗: 它是屬於宋代皇室御用的中/後期官汝瓷產品.  手工、質量和密度都較早期的民汝和官汝瓷為佳 )

( 秘色官汝窯高足羅漢碗的正面 )

(真品秘色官汝窯高足羅漢碗底部現 "梨皮蟬翼紋" 呈色 )
( 從上的參考圖中: 可清楚看到, 精品的越窯青瓷與這汝瓷羅漢碗的顏色是十分相似的 )

        關於秘色汝瓷: 我們亦可以參考這個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的越窯青瓷鐘. 這是一個, 國家一級精品文物, 也是秘色瓷其中的一個顏色. 從這個顏色裡, 我們便可知道, 這個官汝窯羅漢高足碗和秘色瓷根本就是一脈相承. 這些越窯青瓷一共歷盡二千多年的存世歷史. 這些青瓷在唐朝和五代的時候, 也曾成為秘色貢瓷, 越窯的生產一直至去到宋朝的時侯, 才結束了它的歷史上的光輝任命. 而這青瓷的呈色和製造技術, 亦深深地影響了宋代的官汝瓷和後期的汝官瓷.


 ( 拉曼高溫圖譜 3100-4000 科學年代鑑定: 定性它為宋代真品 )

       這秘色汝瓷羅漢碗, 雖然只能被鑑定為宋代. 但根據本人長時間的搜証, 以它的型制和呈色. 都可以肯定它是屬於北宋末期的產物, 而南宋遷都後, 設郊壇下官窯和修內司官窯, 根本沒有製造過這類的官汝瓷. 由北宋末期 AD 1086
 到 AD 1106 期間, 官汝窯都只是生產了 二十年左右吧!

      官汝窯: 其實就是專為宋代皇室製造精品汝瓷的地方. 它位於河南省寶豐縣- 大營, 清涼寺, 古時屬汝州, 故稱汝窯. 汝瓷是5大名瓷之首. 瓷胎不厚, 釉色有天青、天藍、粉青、豆青、卵青、蝦青、梅子青、月白和灰青、 等等. 汝瓷又俗稱汝窯, 現已包含了當年的地方汝貢瓷 ( 例如: 老虎洞和文廟的汝瓷 ) 和民汝窯的統稱. 亦有將臨汝窯列入其內. 其實民汝瓷還可, 而臨汝瓷就相差甚遠了. 

( 上圖為典型的臨汝窯- 瓷釉顏色偏紅 )

      官汝瓷的成, 一般都是氧化鈣含量高於 10%, 氧化硅含量則較低,  約在 64% 左右. 民汝瓷、鈞瓷和臨汝瓷等的氧化鈣含量一般都在 6-8% 左右.  而氧化硅的含量亦較高, 釉有玉質感

      汝窯瓷胎: 有黑灰色 ( 老虎洞及清涼寺的香灰胎 )、白灰 ( 早期及張公巷的汝瓷 ) 及白色 ( 後期文廟出土的官汝瓷 )三種. 

       開片共有三種顏色: 其實汝瓷一般 ( 除了青釉類之外 ) 都是經過兩次燒製程序的. 黑灰色開片為煤煙黑, 是經第一次燒成後, 故意涂抹上去的. 此外, 還有用銅泥涂後再燒成的棕綠色和優閒典雅的自然顏色開片. 除此之外, 開片的顏色還會受到內胎礦物質成份的滲出和不同環境的土沁而變深色.

汝窯瓷的爭議: 

      以前沒有科鑑, 亦未發現文廟遺址、老虎洞、清涼寺及張公巷遺蹟前, 歷代誤判. 甚至有些不到位的專家, 因他們只以台北故宮的早期的汝瓷作為樣本, 還誤以為黑色開片是由於年代久遠而變成黑灰色的. 這亦是他們唯一之方法去鑑定汝瓷的標準, 這是極大誤判, 這些誤判, 往往都令到很多真品都不能獲得好好的保存. 部份亦流出了國外, 給精明的買家檢漏去了, 這實在是十分可惜.       
  
      另外, 幾佰年來, 一直都在爭辯汝瓷釉面的氣泡問題: 在書本和網頁上. 我們都可以看到對汝瓷的氣泡作出過相反的論調, 長久以來有些知名的目鑑師都有說: 汝窯的瓷釉氣泡甚少, 所謂: 是廖若晨星, 甚至沒有泡; 而另一邊廂卻說是多泡, 也有說它是泡疏的, 而且大少泡相差十幾倍之多才是真品, 眾說紛芸, 亂七八糟. ( 關於這個問題, 本人亦研究了多年. 其實一般來說: 早/中期的汝瓷多是少泡也可說是廖若晨星, 後期的汝瓷則較多泡. 這也和製造的釉色有莫大關係. 而中期的青釉類汝瓷也大都是少泡或甚至無泡. )

       而本人在二百六十件(經目鑑購入)的汝窯藏品之中, 卻只有兩件測定後為真品汝瓷. 洽巧的, 同時都是擁有上述兩種不同特徵的汝瓷. 兩個都能成功的通過了科鑑測定, 是宋代真正的後期官汝瓷. 其實, 當汝瓷在燒製的途中會有很多變數, 高溫燒製時間稍長, 氣泡亦多, 光澤較亮; 燒製時間略短, 溫度略底, 呈色又偏向暗啞, 沒有氣泡. 那時沒有精確的時計, 又怎去作準確的去燒製和測量. 古時候更沒有顯微鏡去判定質量. 

       現今有很多知名的所謂目鑑師, 在一生的收藏裡, 根本連一片真的汝窯碎片都沒有. 只是擁有一批不到代的仿品以作參考, 或曾在博物館裡透過玻璃窗去觀望過一下罷了!但他們就到處胡亂錯鑑, 擾亂市場.

       所以, 作為一個現代聰明的收藏家要理智、明理、科學. 對於以上的總總問題: 都是一些不到位的目鑑師, 對真品毫無認識, 並刻意地去故弄玄虛, 塑做專業形像. 甚者, 現在有數以佰計的人更自稱曾是故宮專家. 多說: 已在退休後自立門戶, 編造故事和承師自已去世的知名目鑑專家等等, 而去達到騙人的較果. 令自已的江湖地位神化了. 這些行為, 都可以和清朝時候的義和團來個媲美他們. 

      現市場從拍賣到零售, 幾乎都被壟斷和歪曲了, 常常假拍真賣, 幾乎把整令行業攪得一團糟. 有朋友曾嘗試過傳真故宮文物的一楨相片去給一間大拍行, 他們竟回覆, 專家說: 你這東西是假的, 不合他們. 這是何等荒唐, 香港是一個高度法治的地方. 現竟然黑暗到這個地步.  

      政府現坐視不理, 也沒有大學考古資歷的鑑証師發牌制度, 而有些在港能隻手遮天的幾位, 所謂知名專家, 其實都只曾在國內上過不到一個月的短期課程. 基於這, 我們也只好自求多福, 努力學習和多看多研, 把自己手上的藏品撤底弄個一清二楚, 以免受騙. 因此, 不要再迷信那些自塑如神一般的目鑑師, 他們很多亦會透過一些中間人去游說你去為你的寶貝, 付出高昂的費用來做鑑定和高達六成的承諾分佣後, 這樣你的寶具才可得到知名大行上拍.  這都是屬於集團性的惡行. 幸好, 現今仍然也有一些非常知名而負責任的目鑑專家. 只是, 亦有太多的是魚目混珠的騙徒吧!

清涼寺汝瓷特徵: 從 1988年起, 經過多次大規模的發掘. 發現汝瓷品種非常豐富. 有刻花、鳥體、鏤孔、三彩等裝飾, 亦打破汝窯無大器的錯誤觀念, 碎瓷片有厚有薄, 種類繁多, 亦推翻了以前無數的目鑑錯判. 這裡共有 15個汝窯爐, 製造汝瓷的時間為北宋的中、後期. 釉面多是稀泡並以瑪瑙呈色為主、開片較多蟬翼紋、做工精湛、為宮庭燒製御用瓷, 釉色以天青、粉青、卵青、天藍、月白為主. 有單燒及兩次燒製方式、玻璃質感不強、香灰胎及芝麻支釘燒痕多是 3-5-6 支等. 

張公巷汝瓷特徵: 兩次燒製、玻璃質感強、光滑、圓燒釘痕 3-4-5-6 支、釉色淺淡、胎灰較白和開片碎裂顯著、只有青釉一色. 2013年更被專家們認為是官窯的生產之地方


老虎洞汝瓷特徵: 釉色不穩定、貢瓷、兩次燒製、青釉較深、胎色呈黑- 紫或灰褐、有墊燒和粗圓釘痕、5-6-7-8..13 支、青瓷釉色灰暗, 多裸足燒.   

文廟遺址汝瓷特徵: 與清涼寺一脈相承. 官瓷造工精細, 與張公巷異曲同工, 另製作成熟、天青色純正、多為蟬翼紋開片, 其瓷胎比清涼寺產品較為偏白後來更取替了清涼寺成為御貢瓷, 這些以前被目鑑師錯判為偽仿品的文廟汝瓷 (偏白瓷胎 ), 其實它們才是汝瓷中的極品.

( 上圖片: 在北京故宮藏品之中, 也有灰白自然開片顏色的天青色汝瓷 )

      天青及天藍色汝瓷的燒製: 天青、天藍釉色及無紋的汝瓷製品, 都多是汝窯的後期製作, 於政和年間的最頂峰產品, 而在博物館中的傳世汝瓷品種之中多是早期汝瓷, 胎質疏鬆, 密度較差, 但這些後期生產的官汝瓷才是傳世汝瓷中的極品, 傳世量少之又少, 極為珍貴. 它由於要顧及表面有玉質感 ( 似玉而非玉, 更勝玉的效果 )、迎光變色和邊沿泛紅的關係, 它除了要加入瑪瑙粉和玉粉之外, 有些更加入碧玉去燒, 由於瑪瑙是氧化鈣, 可以增加了釉的稠度, 能令附在胎上的釉可以加得更沉厚. 

      民汝窯: 釉質含鈣較少而面釉較薄, 整件瓷體會略為帶紅容易為人所識別. 典型的汝瓷: 燒製溫度亦不能太高. 大約在攝氏 1,100-1,200 之間, 溫度過高面釉會變得光亮和發紫. 燒製天青色汝瓷: 更要熄火待涼之後, 才可出窯. 否則, 便會變成豆青色了. 這種叫做窯變, 釉色會受配方、溫度和一氧化碳 ( 4% 以下 ) 在窯內的多少而改變. 即是要令到三氧化鐵可以充份地還原, 成了二價鐵. 這才能令典雅的天青色呈現出來, 使後世人驚嘆不已!


有" 政和年製 " 底款的 "宋徽宗墨洗 "其篆書內容淺譯- 宋朝精陶, 土質弼進, 千年難兩, 琳稊韻雲, 和式德常..古香 ( 猜測是: 清乾隆皇帝後加詩句. 題款: 御制古香書屋的名號)


北宋汝瓷- 天清色有蟹爪紋、發青和大/細開片. 
清仿汝瓷- 天清色是: 發藍灰、亮澤、魚子紋沒大開片或無開片, 多有底款.



(上圖為: 天青色官汝窯, 它顏色發青和滿佈包槳. 並有" 政和年製 " 底款的 "宋徽宗筆洗 ", 終於重見天日)

( 參考古代鈞窯也有類似這種政和年製的底款. )


( 以上的兩楨圖片, 清楚的說明了: 真正的宋代官汝瓷是釉色發青的 )

( 上圖為乾隆年- 仿宋的天青色汝窯: 效果不佳, 釉面發藍灰, 與真正的宋代官汝瓷的釉色發青相差甚遠, 容易分別. )

( 上圖在故宮解密的資料中也說明了, 清代汝窯是發藍的 )

       這個曾受盡乾隆皇帝, 萬千寵愛在於一身的政和年筆洗, 它雖曾經歷盡蒼桑, 流落民間. 但誰又知? 它也曾經令宋徽宗皇帝及乾隆皇帝對它愛不惜手. 並命人將他寫下的讚美詞句, 精工地刻了在這小小的天青色官汝瓷之上, 更在其凹陷之處, 加以描金. 

      但由於, 它年代久遠. 金粉都早已經被無情的歲月洗滌盡去, 幸而它的底款亦能準確地, 刻上了政和年號的歲月疤痕, 距今千年. 鑑於筆洗的內盤, 已滿滿而精準地, 被刻上了幾行篆書文字.  筆者起初, 也曾請教了很多位學者和有識之仕, 但亦無法去一一拆解, 其真確的內容. 

      後來, 筆者買了幾本篆書字典, 來作參考, 卒花了多天的時間, 才能把它篆書的文意, 破解出來.  而文字旁邊, 凹陷之處, 即那些脫了描金的地方. 都早已牢牢的, 附上了年代久遠的包槳. 

       這雖然是一件那麼開門的寶貝, 當然也有人妒忌刁難, 質疑刻字或都是後人添加的. 不過, 筆者並不同意. 原因是, 如果你有一件真品官汝瓷, 你會否因想增加它的附加價值, 而這樣冒險的去大量加添刻字嗎? 我相信你會刻壞十多件, 都沒有一件成功. 那麼誰人會這麼做呢!也許就只有當時的皇帝, 那兩位非常有文化藝術修養和要求的皇帝- 這就正是歷史上, 擁最大藝術成就的宋徵宗和乾隆皇帝, 他們自已本人了. 

       還記得以前有一位朋友說過, 如你說所有的古瓷都是偽仿的. 那, 你有九成機會猜中; 但如果你恭維他人, 說他所有的藏品都是對的. 那, 你只有一成猜對了. 所以你想做一個出色的古瓷專家. 那麼, 你只需說什麼都是假, 什麼都是不到代!

        說起誤判, 其實絕非新鮮的故事. 在我們的故宮的博物館裡, 也曾傳出過假藏品的消息, 即是說明了, 以前的帝皇故宮也曾誤藏仿品, 所以, 如果只以故宮的收藏來作樣本也是不智的. 其實, 從前沒有科學鑑証, 判斷都只是靠傳統目鑑的經驗. 如果, 一位知名的目鑑師誤判了. 後來者, 亦會相繼追隨. 其實在 1986年未發現清涼寺之前, 很多極之珍貴的汝瓷都被誤判為仿品. 

       最後經過了準確的科鑑, 和用出土瓷片來作再三較對之下. 我們終於能更加清析地去將真品和仿品分類. 原來明朝時候也曾有仿效汝瓷. 但色澤偏灰. 效果很不理想. 到雍正皇帝下達了斬頭的命令, 清朝才能成功地仿造到汝瓷. 但直至到了乾隆皇的時候, 亦無法擺脫到, 清仿汝瓷在天青色帶藍的問題. 後來由於製造成本過於高昂, (據文獻推測: 當年仿造汝窯的成本, 每件折合約 300萬港元一件) 終於在無法負擔之下而放棄了. 

       不過, 有一點, 我們必須牢牢記著的. 就是, 所有天青釉色的官汝瓷都是發青的, 而明和清的仿品都有年代的底款, 這也有助我們去作初步的判斷了. 綜合了上述的因素, 我們今後便更有信心的, 可從成千上萬的仿品之中去檢漏出真品的汝瓷了.  

       再者, 由於以前燒製汝瓷的溫度不很高, 窯溫亦不甚均勻, 汝瓷受熱並不平均, 有些部份只有約攝氏 1,000度左右, 令一些晶體未被完全溶解, 所謂: 夾生胎 (也有稱: 夾沙胎) , 就是這樣的特式, 也許亦成為了鑑定汝瓷的重要依據了.   

( 有" 政和年製 " 底款的 "宋徽宗筆洗 " 到代鑑証書 )

( 羥基拉曼高溫圖譜 3100-4000 科學年代鑑定: 定性這 "官汝瓷筆洗 "為宋代真品, 它亦經過了 X-螢光成分析機, 鑑証了並無現代物質成份. 此兩項檢測, 將會符合即將推行的國際認可標準. )


(底面不同年代的刻工: "年" 字跟 "和" 字筆劃的刻工有異, 包槳和微觀破損可看到它們雕刻的年代明顯相差甚遠, 其實古時不同的年代 "和" 字都有非常多的寫法, 而皇宮用品和民間的錢幣更是寫法不同.)
  
一個朝代也有很多同的字寫法 )







( 藏品已經被香港知名目鑑師 "陳兆實"老師 鑑定了, 並証實為宋代汝瓷真品. ) 

宋三彩汝窯人物罐: 

(以"閒雲孤鶴" 作圖的宋三彩汝窯罐)

  ( 羥基拉曼光譜儀鑑定了這罐的年代是元代. 但中科院的窯口數據機, 卻更加能精確地判定了它與唐朝的鞏窯及宋代的汝窯瓷釉相同, 但由於這是一件高溫瓷, 與鞏窯的唐三彩低溫陶瓷絕對不同, 所以毫無疑問的便能確定了它為存世量極少的三彩汝窯 . )

       宋汝窯, 三彩人物罐- 在中國古陶瓷發展的歷史裡, 還是一件是鮮為人知的事實. ( 根據周輝 "清波雜志" 云: 汝窯宮中禁燒, 內有瑪瑙末為釉. 汝窯除燒清瓷外還燒白瓷、黑釉、三彩、珍珠地劃花、白黑花以及白花青瓷、天蘭釉鈞瓷等多種產品... )  雖然這是一件較早期沒有支釘燒痕的汝瓷. 製造的時間亦非常短暫, 存世品也極少. 但在瓷器製作和燒造工藝上, 卻給後人們留下了一件寶塊.

      從唐、宋至元朝的瓷釉紋劊價值參考中, 元青花: 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相信大家都知道. 一件普通的元
花, 它也曾在 2008年創下拍賣天價 6,750萬港元後, 令元瓷亦身價倍增, 在國內外更掀起了一個尋找元青花的熱潮. 而在更早之前, 一個鬼谷子下山的圖罐更創下 2.3億港元的天價成交. 有很多人常常問道: 為何這罐的價值是那麼高昂? 其實, 一般來說, 凡是瓷器之上有歷史人物或成語故事的古瓷, 它的價值可以相比普通的古瓷高出 10倍. 

       古代的瓷器品種繁多, 元瓷器型高大、胎體厚重、裝飾繁雜、釉色多樣化、工藝獨特,風格各異. 在目前來說從器型上去分析. 元瓷大多造型古樸風雅、工藝外精內粗, 胎重釉厚, 大多元瓷器都是採用麻倉土及二元配方之方法去製造胎杯的. 

      而在工藝上, 除了釉下彩,還有釉上彩、琺華彩 、紅綠彩、描金描銀彩、三彩、四彩、五彩(又稱為多彩). 在裝飾技藝方面,  除了有釉下繪畫、青花、釉里紅或青花釉里紅外. 還用凸刻、貼花、堆塑、鏤刻等工藝. 有的在釉下青花或釉里紅器物上再加金或銀進行勾描輪廓, 更有直接用金銀為彩在器物之上繪畫. 其水平、技法已達到了歷史較高的水平。

       在古瓷中, 元青花及元青花釉里紅比較常見. 然而, 元代釉上彩瓷器卻十分稀少. 有專家的著作和推論說: 釉上彩最早出現應該是在明宣德年間. 但實際上彩釉上或釉下器物早在宋代就已經有了. 大部分為宋代磁州窯產品, 少部分為唐代鞏縣窯的低溫燒半陶瓷 (唐三彩). 而汝窯的釉也是承接鞏瓷而來的, 而在明代永樂年間也有青花釉上彩器物. 

( 而筆者這一件是宋代的釉上彩: 三彩人物汝窯瓷罐, 這更是極為罕見. 而且, 它的構圖是取自宋袤 ( 音- 貿 ) << 全唐詩話 >> 卷六: 文中所鈙述的 “ 州亦難添,詩亦難改,然閒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 ” 它充份反映了當時宋朝亡國之痛. 有識之仕逸居避世的事跡. 當然這人物彩罐的價值也會比花草彩圖花紋罐更高幾倍, 甚至十倍以上.)

       另外, 該罐造型古樸, 器物十分蒼老, 保存完好. 從器型、畫功、紋飾、胎釉、底足、工藝各方面綜合加以分析: 宋瓷特徵明顯, 而且該器不是出土物. 從器物的使用程度上看. 這釉上彩人物罐極有可能不是使用的器物. 也許, 這罐從來都只是用作收藏品而已. 因此釉面光澤柔和, 部分釉色上都已有包漿, 亳無疑問, 它是一件老瓷器.



      一般元和明代的
紋畫瓷器, 現已屬是罕見之物,特別是有人物故事的罐, 都非一般人的能力, 可以去追捧. 如今, 此罐不但是一件宋代汝窯, 更是一個以釉上彩的紋畫瓷罐方式去繪畫當時的人物誌的珍品, 使它更具歷史文物、工藝和收藏的價值. 因此, 這瓷器本身就是一幅宋代珍貴的三彩汝窯古畫, 所以它的真正價值, 都是無法估算的。

       世界雖大, 但真品極少;  能通過科技鑑定為合格真品的, 則更加是少之又少了!      

       北宋官窯 : 它是約在 ( 1111 - 1125年 ) 宣和年間的北宋晚期製造的, 由於宋徽宗皇帝, 才華橫溢, 能書善畫, 生活奢華, 於是便在蘇杭等地設立了製作局. 僱用了幾千工匠, 製作象牙、犀角、金玉、織繡和竹藤等各種藝術精品. 他更戀瓷成癖, 並在北宋建立了, 汝窯、官窯、鈞窯、等等的窯場, 而當時都城的汴京即今日的開封, 亦就是官窯的燒製之地, 所以又稱汴京官窯, 他自行製作極度精美的瓷器以滿足自已及帝室的奢侈和嚴苛要求.

      其實, 世人很多並不理解, 原來早期的北宋官窯 ( 汝官瓷 ) 比汝瓷更加罕有及珍貴, 因它只生產了十四年, 而北宋官窯, 才是宗徽專用的官瓷, 而不是南宋官窯. 由於宋徽宗發現了大開片的新汝窯品種. 所以, 欲將它取替原來的官汝瓷, 並在開片之上抹上硃砂來作紋飾. 其實它的瓷質與後期的精品汝瓷並無多大的分別. 只是後世人不甚理解它的真正價值, 這北宋汝官窯也可說其實是一新品種的汝瓷, 存世量都不到 200件, 極度珍貴.


( 根據最早的史書記載, 北宋官窯是: 只有十幾年的燒造時間, 產品美觀、細膩、胎和釉都是纖薄如紙. 所以, 那些專家說: 北宋官窯厚重都是大錯特錯的. )

       這時期的北宋官窯集合了歷代各種精粹於一身, 應是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的製作方式, 實與汝瓷非常相似, 它更以商周的青銅器為形型之摹本, 並以素肌無華的青釉為色. 使北宋官窯成為了曠世之佳作. 北宋官窯除了有粉青之外, 也有青翠、天藍、天青等, 其它色調. 冰裂開片, 硃砂抹色, 紋飾疏密有序, 釉面清晰可辨. 還有令人欲拒還迎的紫口鐵足之特式. ( 過渡期的甚至有支釘燒痕, 但以裸足燒製的最為成熟 ) 這北宋官窯, 其實如用它來去媲美當時的汝瓷亦不遑多讓. 而且存世量極為稀少. 紋色更堪稱一絕. 過去我們沒有像羥基年代鑑定的拉曼光譜儀的工具, 這些極度珍貴的早期北宋官瓷, 多被一些不到位的所謂專家, 評為清仿官瓷, 實在可惜之極,

      較早之前, 我仍沒法確定以下的, 這件官瓷是屬於那個時期的製品. 因它釉面與一些汝瓷的瑪瑙散聚模式相同、敲擊木聲、 無泡、光滑螢潤、輕身和胎薄等效果. 用精確的羥基年代檢測, 它又是宋朝年代, 並非清仿官瓷. 也懷疑過它是南宋的郊壇下的薄胎官瓷. 但遍查郊壇下官瓷又沒有這種釉色. 最後才找到以下一書, 描述北宋官瓷的青翠釉色和碩大器形的資料, 才肯定到它是屬於早期的汝官瓷.

      參考帝王與宮庭瓷器一書, 由故宮博物院- 編. 劉偉著, 86頁. 它清楚描述: 北宋官窯在生產工藝確曾受汝窯影響. 北宋官窯瓷器突出之處, 還在於其碩大的器形, 質樸的造型與青翠的釉色相映成趣, 受歷代帝王及達官顯貴及收藏鑑賞者的喜愛.

( 像翠玉一般的: 青翠色、瑪瑙釉面和碩大型器的北宋汝官窯- 正視圖 )

      另外, 根據一些南宋官窯的特徵說明: 南宋官瓷也有修內司的仿汝釉面, 如明初- 曹昭, 在 << 格古論要>> 所說: 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 土臃細潤, 色青常粉紅, 濃淡不一, 有蟹爪紋紫口鐵足, 色好者與汝窯相類. 也有 <<燕閒清賞箋>> 書中所說: 紋取冰裂, 鱔血為上, 即是: 大開片的血鱔紋為上品. 另有說: 南宋官窯多是平釉底, 少有凹凸釉面. 但, 亦有較深凹陷的底釉肚. 而早期的北宋官窯是有支釘燒痕. 而底部輕微凹凸的, 則多是後期之北宋汝官窯.

( 這真品的北宋官瓷底足是呈現黑褐色, 底部有微凸的釉胎 )

( 像翠玉一般的: 青翠色、瑪瑙釉面和碩大型器的北宋汝官窯- 則視圖 )


 ( 上圖片- 左上下兩小圖, 為真品宋官窯特徵; 而右方上下兩小圖, 則為明/清仿官窯特徵 )

根據故宮資料- 
宋官窯- 開片會呈現彎曲現象 ( 與這個北宋官瓷相同 ) 
明/清官瓷仿品- 沒有彎曲現象的. )
( 註: 大開片和血鱔紋官窯為極品 )


根據故宮資料- 
宋官窯- 開片有部份, 會呈現細碎現象 ( 與這個北宋官瓷相同 ) 
明/清官瓷仿品- 沒有細碎現象的. )
( 註: 大開片和血鱔紋官窯為極品 )

      這件北宋汝官瓷, 雖然內外滿佈芒沁, 但它的表面和內裡仍是其滑無比. 猶如嬌雨欲滴後的春桃, 它還有著倚懷翠玉一般的紋理, 令人魂牽心動. 更有縱橫交錯的土沁, 這般落寞的心情, 令人有我見猶憐的感覺. 千載難求的匠心獨運, 使它配合了典雅簡潔之造型. 又有如, 停靠在湖泊邊沿的一只草船, 朝暉夕陰下的一個飄逸神器, 令人百看不厭. 擁有了它, 這也許是我一生中最渴求的一個緣分!


( 此北宋官瓷也因羥基年代誤差. 另外它的型制, 與南宋後期的郊檀下官窯極為相似. 因此被鑑定為南宋官瓷. 其實它重量較輕、 釉面少泡, 實為北宋後期的汝官瓷 ) 

      其實在汝瓷、北宋和南宋官瓷的分別之上, 長久以來都有不同的相反意見. 以前沒有科鑑或甚至有些已經成名的目鑑師都不肯將真相剖白. 他們大都緊抱著以前的錯鑑當作權威理論, 在有生之年去將這些真相繼續隱瞞下去. 以保存他們權威的專家地位, 所以一直以來都去否定任何科學鑑定.

        過去也有很多知名的專家都發表過言論, 支持汝瓷存世的數量僅有 67件, 亦沒有一件是由古墓葬出土的. 這可不是刻意去討好和奉承一些名家的錯漏而想借此而令自己得到互相認同的效果. 他們大都是懷著一己之私的歪念, 從不去深入探討和研究真相, 一直誤導廣大的收藏者.

      另外, 更將極度珍貴瑪瑙釉面、寥若晨星或無泡的早期北宋汝官窯當作清仿官瓷. 亦有將部份南宋郊壇下官瓷誤作為北宋官瓷. 事實上, 北宋官窯與汝窯除了在大開片和硃砂抹色的分別之外. 根本上, 它就是一件新品種的汝官瓷. 也可說是汝瓷的改良品種. 它絕對是政和年間在開封之內生產的製品. 而最早期的, 
還有支釘燒痕.

      1126年徽欽二宗被俘, 而至 1138年康王趙構遷都後, 南宋官窯才由修內司在臨安- ( 即今日杭州 ) 的鳳凰山及烏龜山去生產南宋官瓷. 南宋修內司官瓷和北宋汝官瓷兩者結構絕不相同. 而北宋官瓷和汝瓷則是彼此結構和釉色相同, 大家都是薄胎厚釉, 氧化鈣和鋁的成份較高. 

       而由於鳳凰山和烏龜山的土質在鐵的含量上很高. 釉質上, 鈣的含量較少, 釉色不夠稠.  所以需要多番施釉而做成南宋官瓷的所謂: 聚沬攢珠的釉面效果. 而在胎柸方面亦因較為厚寸和胎土鐵質較高而做成了重量較北宋官瓷厚重. 

      不過, 南宋的郊壇下官窯到了後期時則由薄胎薄釉而變了薄胎厚釉, 所以如以郊壇下之早期官窯去和北宋官窯相比, 則北宋官又有可能較為略重了一些. 

      早期的汝官瓷, 因是完全由汝瓷去過渡的, 除了胎質之外, 釉面也是和汝瓷的用料一樣. 由於釉質鈣含量頗高而稠厚. 因此, 並不會因薄釉而需要多番上釉而做成聚沬攢珠的效果. 但就因為這些不同時期製作上的變化, 這便做成了判斷上的非常混亂. 


       現在, 也還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專家仍然堅持誤判, 把部份郊壇下官瓷當作北宋官瓷, 亦不明白汝瓷曾經在過渡北宋官瓷的時候曾出現過一批汝官瓷. 只仍說: 北宋官瓷是聚沬攢珠的釉面, 不然就是清仿品. 另外, 我們也可在他的文章之中發現他手上的藏品裡, 至今亦未能收集得到, 任何一件汝瓷和官瓷. 他也承認每次都只能透過博物館的玻璃窗去細望這些古瓷. 但他又卻從未發表過他的資料是從何搜集而來的, 這都是令人十分費解的.

      姑勿論這汝釉瓷面的官瓷是屬於北宋後期製品, 還是南宋修內司的仿汝釉面官瓷. 在一日還未找到汴京和修內司官窯址之前, 我們都只能用過往的文獻去推測, 並下能絕對肯定它的從屬. 而在今日的先進科技之下, 或都只能定代它是宋朝的真品, 而並非清仿.

      南宋官窯: 宣和七年, ( 1125年). 金兵南下. 終於將北宋紙醉金迷的皇朝生活打破了, 1126
的一個寒冬, 金兵攻破皇城汴京, 並進行大肆搶掠. 次年四月, 春寒未過. 徽、欽二宗被俘. 五月康王趙構即位南京. 即現在河南商丘南. 在這再重新延續北宋原來體制和生活, 並重建窯場, 由修內司管理一齊官窯造瓷之事. 當時亦以青瓷為主, 名為內窯. 澄泥為範, 極為精致, 而釉色螢澈, 為後世人再三讚許.

      南宋官窯與北宋官窯的特點, 大不相同. 修內司南宋官窯多是厚胎薄釉也有沉重感的厚胎厚釉, 瓷器較早期北宋官窯厚重, 釉面多泡, 但亦是紫口鐵足. 釉色以粉青、米黃為主. 此外, 還有灰青和翠綠, 釉質相當螢潤, 修內司官瓷, 它比起早期的郊壇下官瓷的細裂紋開片更為精美, 而郊壇下官窯主要是專門生產祭祀用途的南宋官瓷. 但, 部份郊壇下官窯在後期仿玉的製作方面, 不但超越了修內司窯, 更可媲美早期的北宋汝官瓷, 產品非常受歷代的皇室愛戴珍藏.

( 以上是鑑証專家對南宋官窯的普遍看法 )

( 有清朝乾隆皇帝御題金字的南宋雙貫耳官窯瓶 )

( 這南宋官窯與故宮的真品指引符合- 大開片為上品, 而且更有開片彎曲現象 )

(宋官窯薄咀邊的特徵)


( 這南宋官窯 (故宮的真品指引) 符合薄咀邊的特徵, 大開片為上品, 但部份亦呈現細碎裂紋 )


( 參考台北故宮的收藏品中- 南宋修內司官窯的型制與這官窯完全相同 ) 

( 雙貫耳官窯瓶 )
(參考上圖, 台北故宮收藏品中- 其中一件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紙槌小瓶, 確實有相同的御題字句, 這究竟是當日的工匠用了不同的官窯, 去試製其效果. 又或者是, 其中一件只是御題仿品, 稍後再去分析. 其實, 究竟是那一個做得更好、做得更美, 那就見仁見智了. 回想當日, 那件雙耳貫瓶購自一古玩店時, 那位年邁的老人家, 他曾告訴過我, 這藏品都是來自 "和珅" 的後人, 這究竟是否屬實, 至今我也不得而知, 只能慶幸這件藏品都能順利通過了"拉曼光譜儀"的羥基到代測定 . )

台北故宮 1988年 宋官窯收藏品

       乾隆皇帝, 是一位十分喜愛在精美的瓷器的上面, 橫加御題的皇帝, 這個南宋官窯, 開片滿沁, 裂紋如冰. 螢潤如玉, 滑得溜手, 甚得人歡. 無怪一代的藝術明君, 也忍不住要命工匠在它上面寫下三言兩語, 以為後記. 幸好所加的金字, 都是用彽溫去燒, 否則便破壞了其原來的宋代羥基, 令我們無從檢測. 雖然, 他寫什麼! 為何寫?寫了之後, 又將這官窯送給了何人! 我沒法懂. 我只懂得在成千上萬的瓷器之中去檢漏, 找到一件夢繞魂牽的心愛藏品. 其它的, 就都只能將它留給後世人有更多的想像和考驗空間好了.

       再者, ( 上圖 )這麼好的東西當然又會惹來質疑, 也曾經有位鑑証師對人表示說: 這官窯釉面之上的金字不夠美, 並非出自文人所寫, 作為替皇帝代筆的字體一定是美不可言, 以他多年的經驗, 應該是一位普通的人自已加燒上去.

      不過本人在這點方面, 也不想再去爭拗. 簡單點, 便是拿一楨在故宮的藏品照片, 給各位看看來作媲美, 那麼誰是誰非, 便是一目瞭然. 再者, 這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南宋官窯, 已經是得來不易, 誰又會在一個價值不菲的南宋官窯之上燒字, 相信他的來頭也並非凡夫俗子. 而金字的上面亦有包槳, 已顯示了它是一件非常有年代和文藝價值的藏品. 那麼我還夫復何求呢!

( 上圖為: 以金釉及行書去代乾隆皇帝書上心聲的一件, 南宋精品貫耳官窯瓷 )

( 上圖為故宮藏品之中, 一件有乾隆御題字句的汝瓷器, 請看看是否美得就如該名專家所說?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 也要明白, 我們的社會裡, 都有很多像這樣胡說八道不負責任的, 所謂鑑証專家, 這真是文物界的悲哀. )

( 厚胎薄釉的真品南宋官窯- 頂視圖 )


( 真品南宋官窯的胎質是以灰為基調. 用瓷石再加上少量紫金土製成的- 曾因輕微碎裂而需要維修過的底部 )

( 假仿南宋官窯刻意做色、開片大而盲目仿效紫口鐵足, 釉面亦較光亮, 出現賊光- 底視圖 )

( 雙貫耳官窯瓶- 放大圖 )

( 雙貫耳官窯瓶 )

( 楷書 "御題" 字體不倫不類的故宮藏品 ) 

       如果現在世上就只有兩件: 這樣相同 " 御題 " 的傳世品, 那麼我們便可以從中嘗試去分析一下它們的差別. 從上圖中的台北故宮藏品之中, 說到故宮: 在人的心目之中總是絕對權威的. 不過, 當沒有真品可以去比較時, 你永不能說它是仿品. 但當有真品出現了後, 你就會恍然大悟. 在上圖的 "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紙槌小瓶" 裡, 寫的是楷書. 但是相信抄寫的人並不清楚這行書的意思, 所以仍仿摹它的筆法. 將它寫成像個 "不" 字. 它也如草書中的"爾"字. 

       客觀點去分析這個官窯瓷. 它雖然那鐵足的胎色不甚對, 但的確也是一件很開門的舊瓷. 但御題卻很有問題!請你們想想: 這些字體可以給皇帝看嗎? 兩件傳世品中, 誰是誰非. 相信聰明和有智慧的人自然都會明白了. 專家也是人, 今天我們有非常精確的儀器可以用來作科學鑑定, 問題就是要放下個人的偏見罷了!

    
      最後, 經過長時間的追查, 結果找到了一些資料: 根據 ( 上圖 ) 中華陶瓷導覽資料- 明清瓷款品鑑一書 186頁裡, 已清楚說明: 這南宋修內司官窯- 粉青紙槌小瓶; 或稱- 天青窯變弦紋瓶. 它都只是一件清末民初的仿製品 ). 所以相信故宮至今也沒有這件真藏. 而原來的真藏品就是在我手上的這件修內司雙貫耳官窯瓶了.


 ( 再經科學羥基年代鑑証後, 已確定了這雙貫耳官窯瓶為南宋年代的真品.)


鈞窯瓷:

( 上圖為一支宋代鈞窯樽, 現市場估值約為 1, 200萬港元 )  
 (備註:這價值只參考最近的 2014年春季的拍賣資料)  

      以一般收藏家的感覺和角度去看, 由於宋朝的五大名瓷之中, 以均窯和定窯的存世數量最多, 所以大多不喜收藏它們. 其實, 在市場上的鈞窯大部份都不是宋代, 而真正是宋代的鈞窯瓷數量極少, 而真品宋鈞窯在市場上拍賣, 可高達數佰萬港元, 而且宋代鈞窯還有汝鈞不分的高度收藏價值. ( 但瓷質只能與民汝窯和早期的官汝瓷接近, 如果要和中/後期官汝瓷去媲美, 則仍有一段距離 ). 始終宋代鈞窯和汝窯的特質非常相似. ( 註: 宋鈞窯的氣泡是平均大少, 而青天及天藍色汝窯則是大小泡相差很大, 明顯不同 ) 另外, 真品的宋代鈞瓷的存世量都非常少, 大約只有幾百件左右. 

      在民國初期, 事實上, 宋鈞窯比汝窯價值更高. 但由於後來出土的元和明的鈞窯瓷數量太多. 而當時又沒準確分辨年代的能力. 所以鈞瓷由這時開始便被市場遺棄了.  不過, 隨著近年來的高古瓷被外國專家們的開發推崇. 

      繼元清花不斷創新高後, 至2014 年的春季拍賣會上, 市場開始有大追落後之勢, 很多定窯和鈞窯瓷的價格估值已急升幾倍. 由於市場極缺宋代鈞窯, 因真品不多, 而同類型的元鈞窯樽價格都已達 800萬港元. 這些元鈞窯型器較為粗壯, 而真品的宋鈞窯之價值實比元鈞窯更高. 


      而這支鈞窯已通過了羥基鑑証, 是一支真正的宋代鈞窯瓷撙. 在瓷器來說: 它的型器價值排列是: 樽、瓶、壺、缸、罐、盒、碗、盤、碟和雜件. 即是樽的價值是最高的.


( 拉曼光譜不能作穿透性測定, 只能作目鑑的福建- 建窯滴油碗 )
   
      上圖為筆者擁有的一件, 同時有滿天星及滴油曜變效果的建窯滴油碗, 這些滴油碗市場上數量很多. 除非是非常精品, 否則價錢不高, 拍賣價都只在 20萬港元左右.  (備註:這價值只參考 2012年的拍賣資料)  



( 由於筆者在此僅以分享自已喜歡的精藏為主題, 所以不打算在此討論其它宋代的定窯、哥窯和影青等瓷器, 希惟見諒. )

元代樞府釉瓷器: 

( 樞府釉- 龍紋瓶, 現發現的多為三爪及四爪紋飾. 白龍為宮庭用品. )

元青花: 
      
      元代青花瓷由於其年代久遠, 保存不易, 加之生產初期產量的限制, 存世總數極少. 被公認為高價值之國寶. 因此, 元代青花瓷器的創燒及產生, 以至收藏鑑賞, 也成為全世界的一個文化課題. 更是全球文化界、收藏界最為關注和熱衷的焦點議題之一.
     
      自元朝忽必烈立國後至元十五年  ( 1278年 ) 便在景德鎮設立了 “浮梁瓷局”, 元貞元年 ( 1295年 ), 浮梁縣升為浮梁州, 在元泰定後 “由本路總管監陶”. 景德鎮是創燒元青花的聖地, 無論是饒州路總管監陶還是浮梁瓷局管理, 元朝政府對景德鎮這個地方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

       考古資料表明, 我國是古代使用元青花最為普遍的國家之一. 凡是元朝統治過的一些重要區域,幾乎都能發現有使用過元青花器物的痕跡. 元青花在元朝時候, 就被輸送至超過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 這充分說明了元青花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和巨大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外地高價拍賣出了一件元清花, 而起了新動力. 人們對元青花的認識也在逐漸加深, 出土的考古資料也因中國重建項目大增而逐漸增多. 博物館亦因此而不斷的去從民間收購來補充館藏,  這也使得元青花的收藏數量逐年攀升.

       據 2011古董《拍賣年鑑》載:僅 2010年在佳士得、蘇富比(微博)、永樂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微博)、富德這幾個拍賣公司中, 拍出的元青花瓷器就達 11件. 而在國內外市場上. 元青花的成交價格也是一再突破高位, 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元青花的收藏價值. 現在, 元青花已成為古代藝術品中最為熱門的焦點話題之一.

      一些商家看準了元青花顯露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也紛紛設窯去燒製仿品. 如景德鎮仿造元青花是從上世紀 80年代初開始的, 由景德鎮陶瓷館和東風陶瓷廠聯合研製進行.  也有利用高仿再去做舊. 使大批仿品充斥市場, 令市場變得真假難辨, 再加上社會上的一些 "知假鑑假" 的所謂專家.  給收藏者們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和傷害. 收藏者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平和的心態和專業的儀器去協助和引導, 就會很易受騙.

 鑑定應從學習和研究瓷片入手:

       鑑定元青花的真偽, 應從學習標本瓷片那裡入手, 但是, 標本也要是真的古瓷碎片. 這些珍貴的古瓷片. 正是認識、熟悉和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寶. 通過大量的摸索研究總結, 這才能讓收藏者有機會去淘得真品.

      只要你是能真的認識和掌握了它, 你便有機會擁有到它. 在鑑別時候,你除了要對瓷器的胎土、釉面、畫工、紋飾、器足、面底, 以及正常磨損和使用痕蹟去作辨別, 還不能忘記對高仿品製作進展的信息關注和研究, 尤其是對用特殊手段製作的高仿品欺騙性加以提防. 在收藏交流學習中一定要找對門路和結識良師, 包括書籍資料一定要尋找正確, 參考圖標選用確保正確. 其次, 你的藏品要勇於亮相, 求證他人的批評是否真實. 多參加藏品展覽、展示、講座、交流,以此機會結識有實際經驗的高手、結識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學者. 傾聽業內人士的評論和意見,不斷取得收藏鑑賞的實踐經驗和成果, 切不可固執地去否定新科技的貢獻, 也要主動的去求証它真實的程度.

民間有最多的元青花的遺存: 

    我國是元青花的產地, 也是大量使用元青花的地方. 民間有元青花的遺存, 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 對於元青花的研究,我們國內的實物資料相比國外要多, 應該說已經走在世界的前面, 但民間的研究仍不可忽視. 因此, 普及元青花收藏鑑賞知識、提醒收藏誤區和陷阱以及提高民間收藏研究保護意識, 是元青花愛好者和收藏者共同的責任.

      收藏元青花器物和標本的來源一般有幾個方面:一、內蒙古地區元上都附近元代皇宮舊址和生活遺址大量出土的標本;二、海上漁民早年從南沙群島打撈上來的元青花出水瓷片標本;三、從北京元大都皇宮遺址和附近生活遺址出土的大量元青花標本;四、以景德鎮元青花窯址發現的大量元青花標本;五、散落在民間收藏家手裡以及被拍賣公司和國外個人收藏機構所收藏的器物和標本.

        雖然, 江西景德鎮都已能成功仿燒製出元青花來. 但不僅普通民眾, 甚至連一些瓷器專家對它亦瞭解甚少. 因為史籍缺載又沒有明確紀年的實物佐證.  600多年間, 世人對元青花的認識與了解都是一片空白. 如果中國古代外銷貿易瓷裡, 都是只以中低檔日用瓷占為主流. 但那些被譽為“世界上最精美的元青花”, 又為何, 它又能紛紛的, 在異國王宮安家裡落戶. 這些歷史之謎, 真使人感到極之迷惑. (編寫參考: 中瓷网讯/瓷库中国)

元青花出戟花觚: 此為元青花瓷器之中極為稀少的品種. 青花著色劑較為穩性奇妙. 青花淡雅自然, 色澤隱在面釉之下, 但遇光發色, 釉色奇特. 古時候, 用作 ( 仿青銅器 ) 賞欣瓷為主. 


( 青花花觚-在射燈之下, 青釉遇光發色, 尉為奇觀. )  

( 此花觚入選在珍瓷錄中, 可見它的珍貴和稀有性 )

( 由於元末明初花觚太罕有, 所以它的價值都只以參考較後期的: 明朝- 天啟年的花觚 )

青花玉壺春瓶: 此瓶是元末明初產品. 器型粗鄺巨大, 充滿元朝風格, 屬於大器類. 青花釉是使用外國 "蘇麻尼青" 和 "國產青釉" 合成著色劑, 青釉略暗. 但是釉面潤滑如玉. 畫工原美, 流暢自然. 現這種大型的玉春瓶在拍賣行裡, 已是非常少見珍品.



( 這大型的青花玉春瓶已成功通過了科學鑑証 )

( 由於找不到 40cm 如此大型的玉春瓶拍賣資料, 它的價值都只可用5年前較後期的: 明朝- 洪武年, 細少一些的 33cm 玉春瓶去參考好了. )

青花牡丹紋手執壺:


       青花牡丹紋手執壺 ( 此壺已通過羥基拉曼光譜儀年代鑑定及更中科院 X-螢光成分析數據庫資料配對中: 証實了其為一件萬中無一,  100% 元末景德鎮出產的瓷, 史料記載之中亦有清楚說明 "十二年" 起 朱元璋曾在景德鎮軍, 後期更在這景德鎮用歷史人物的題材而製造出了世界知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和鬼谷子下山, 等元青花大罐. 此執手壼的製造時間應為至十二年至二十五年之間, 它與花草和魚藻紋類等, 應屬同期產品, 比故事人物題材略早. 同類型而未經科鑑的一件明青花執壺六年前的估值約為 2,500港元. 現2014年, 在一次的春季拍賣中, 一件明代中期景德鎮青花手執壺, 它的成交價都已升至約為 1.2 億港元了. ) 


註:根據歷史資料: 元代亦早已在景德鎮裡有燒製青花瓷器的紀錄, 當時元朝所設立的 "浮瓷局" 來生產官瓷和御瓷, 它亦即是後期的景德鎮是也. )

      根據古書 "明實錄" 的記載, "景德鎮" 為明之早期至中期直至嘉靖前的專用御皇帝要求的御瓷是萬中選一. 餘下來的, 必需全部毀爛, 不能留下傳世, 任何人, 即使為殘缺品, 也不能使用, 民間亦不得仿製, 違者凌遲處死. 宣德二年, 即公元 1428年 太監 "張善" 在京城被斬首示眾, 就是他私自將御瓷暗中送給同事.

青花纏枝紋手執壺: 

(上圖, 壺使用蘇麻尼青釉, 應是宣德前的製品)

( 同類永樂年代青花手執壺在二十年前的估價如上. 現估值為 9, 800萬港元左右,它亦經過了羥基拉曼光譜儀年代鑑定及X-螢光成分析機, 鑑証了並無現代物質成分. 此兩項檢測, 將會符合即將推行的國際認可標準.  備註:這價值只參考最近 2014年秋季的拍賣資料)  

 孔雀綠玉春瓶 / 孔雀藍蓋罐: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 是極為名貴的珍稀品種. 目前甚至能珍藏於我國各大博物館的實物瓷片資料也極為有限, 因而原整實物更確實是彌足珍貴.

    孔雀綠/藍釉- 它屬於西亞地區的傳統釉色. 因唐宋時期開始在北方民窯中陸續製作. 至元代, 景德鎮浮梁瓷局建立後, 也生產過一些孔雀綠/藍釉瓷器. 景德鎮御窯廠舊址曾出土宣德時低溫綠/藍釉和孔雀綠/藍釉的製品, 其中的鉛綠釉產品還錐刻花紋裝飾. 

孔雀綠/藍釉的產品見有三足爐、高足碗盤、玉壺春瓶等多種器型標本出土傳世. 至康熙時極盛. 需要說明的是: 很多人誤解在明代宣德孔雀綠/藍燒製成熟以前. 有些的綠/藍釉都呈深暗青/藍綠色, 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 所以成功完美的孔雀綠/藍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 而“孔雀綠/藍”之名稱,是明宣德時期的產品因呈色翠綠/藍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 其實在元末明初之時也有很多燒得非常清透翠亮. 只是為數甚少. 非常珍貴罷了!

孔雀綠玉春瓶:

(  " 落花流水" 圖案孔雀綠玉春瓶)

       筆者這件以 "落花流水" 圖案去反映當時的政治的形勢的孔雀綠玉春瓶, 是一件非常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古瓷. 這以珍貴的元青花再加燒孔雀低溫釉的古瓷, 因為它極之罕有, 市場上至今並沒有拍賣價可以去參考. 但, 它亦不能用耀洲瓷加燒孔雀綠釉去相比. 因它本身就是一支元青花玉春瓶. 以2014 年春拍估值, 單是同類青花玉春瓶估值都已是 2, 300萬港元. 再加燒彽溫孔雀綠釉, 當然無法去估計它真正的價值. 這只好期待將來可用同類拍賣價來作參考罷了!

( 上圖為已通過科鑑到代的元末明初- 孔雀綠玉壺春瓶是非常透亮精美 )

孔雀藍蓋罐: 


( 孔雀藍蓋罐- 亦因太罕有, 市場也沒有拍賣價參考 )

      這個罐- 雖然不是使用"蘇尼博" 出產的 " 蘇麻尼青釉"去作青花釉色, 但明顯地, 它也是用一個元代青花瓷罐去加燒低溫孔雀藍釉的一件精品古瓷. 夠竟它是用何種國產青釉作為青花顏料呢?其實看它保全得這樣的精美, 細看它年代亦開片滿佈, 它是元代早期的國產 "石子青釉" 還是用什麼釉色去畫圖, 這也不太重要了! 現, 只想能好好地保全這個文物, 將它世代相傳好了.

宣德年 精品瓷- 手執壺: 


 ( 極之罕有的喇叭口造型: "宣德年"- "青花手執壺" 精品官窯它亦經過了羥基拉曼光譜儀年代鑑定及 X-螢光成分析機, 鑑証了並無現代物質成. 此兩項檢測, 將會符合即將推行的國際認可標準. 市場估值: 也許已超過 1億港元了. (備註:這價值只參考最近 2014年秋季的拍賣資料)  

        


      元/明青花瓷器造型的古瓷之中, 以宣德年的瓷胎最佳, 這喇叭口的古瓷正是有元青花的典型外觀造型, 但又擁有宣德年的精美瓷質. 根據資料記載, 宣德年中期產品有橘子紋, 底釉較永樂略厚, 色澤較艷. 到成化後則改用平等青, 而後期宣德釉色亦略淡、亦漸少有橘子紋. 由於它仍是使用蘇麻尼青釉並因青釉入胎凹凸略淺, 所以筆者能判定它為宣德末期的製品. (成化後, 景德鎮因火候工藝有別, 色澤略有不同, 世人稱之為"陂塘青", 其實亦是平等青的料質) 現這壺真是難能可貴. 明顯地, 這是一件官窯瓷, 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 而真品明青花瓷亦是極度罕有的珍瓷之一. 誰能收藏到它, 真是可以說是一個幸運兒了.

元末明初玉春瓶:






 ...待續

( 以上僅是作者自己意見, 僅供參考之用. 讀者需自行判斷!)

以上文章參考文獻如下:_

清昊任臣: 十國春秋.

宋滅儼: 吳越史補遺.

陝西省法門寺考古隊: 扶風法門寺塔代地宮發掘簡報- 文物 1983年 10期.

浙江考古隊: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學刊 1981年.

中國硅酸鹽學會: 中國陶瓷史 1982年.

五代吳越王錢氏與越窯秘色瓷: 中國文學世密 1999年.

中古陶瓷研究鄭州年會論文: 1985年 鈞汝二窯摭遺.

宋會要: 清徐松輯.

宋周輝: 清波雜誌.

汝窯的我見: 李琿炳 主編.

河南省文物考古片究所: 寶丰清涼寺汝窯.

帝王與宮廷瓷器: 故宮博院編 劉偉著.

古陶瓷 鑒定口訣 王國丙.  

皇朝遺珍古代藝術品鑒定中心報告表 2014年.

中華陶瓷導覽資料- 明清瓷款品鑑一書 186頁

中國人民網-文史專輯 郑志海 虞天识
2013年 03月 22日 1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瓷网讯- 编辑:蔡富招 来源:瓷库中国


.................................................


何紹佳作品:

飛鴻踏雪兩新書

1. 微風下的回憶
2. 黃昏下的偶遇